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道路运输车辆挂靠情况的报告
关于道路运输车辆挂靠情况的汇报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局组织人员对道路运输车辆挂靠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道路营运车辆及挂靠情况
全省共有营运车辆146.3万辆,约占全国营运车辆总数的10%。其中营运客车5.1万辆,客运经营企业655户;营运货车141.2万辆,货运经营企业14697户。另外全省有城市公交车2.2万辆,公交企业108户;出租车6万辆,经营业户470户;道路运输从业人员286.3万人。
经过努力,几年来全省共公司化改造客车10720辆,加上运输公司原有公车5600辆,共16320辆,占客车总数的35%。个体货运车辆87.3万辆,占货车总数的61.8%。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章规定,对营运车辆(不包括出租汽车和城市公交)的管理,由各级运管机构实施行政许可,办理相关营运证件,纳入行业管理。现行道路运输管理法规明令禁止客运车辆挂靠经营;除四类班线(毗邻县之间和县内班线)外,也不允许单车经营客运业务。目前,全省许可的营运客车均隶属于各运输企业,即车辆在办理登记入户、
1
经营许可时,所提交的必须的资料、证件均为运输企业,车辆行驶证和营运证件等证照注明的车主或经营者都是运输企业。也就是说,从法律层面上讲不存在“挂靠”车辆。
国家允许个体单车经营道路货运,对货运车辆挂靠经营的要求也没有客车那么严格。
二、挂靠经营的成因
挂靠经营是我国道路运输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现象,全国普遍存在,而且情况基本相同。其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输市场竞争发展中形成挂靠。改革开放初期,原交通部提出了“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的发展思路,道路运输实行全面开放政策,允许个体车辆从事道路运输,从而形成了个体私营、集体和国有运输企业共同“办运输”的局面。个体车辆迅猛发展,1988年全省个体营运汽车占当时总营运车辆的25.3%,1996年时占43.7%。
在1990年后,一是由于个体车辆竞争力弱,在经营中受到集体、国有专业运输企业挤压;二是个体车辆信誉度不及当时的国有、集体运输企业高;三是汽车站为国有、集体运输企业所有,个体车辆进站、排班等受到制约。所以,个体车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在九十年代初为减轻企业负担,原省交通厅对专业运输公司车辆的养路费、客货运附加费、运管费按标准的60%征收,这对个体车辆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加之当时集体、国有专业运输企业实行承
2
包经营后,没有资金更新、购臵新的车辆,企业“空壳化”严重,需要吸纳个体车辆加入。所以,个体车主纷纷挂靠国有、集体运输企业,以取得竞争优势,享受“低费”待遇;运输企业为解决融资问题,避免公司“空壳化”而造成线路等资源的浪费,积极吸纳车辆挂靠经营。
由此看来,早期的挂靠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个体车辆和运输企业互相吸引而逐步形成的。货运车辆的挂靠形成于此相类似。
(二)对企业实行资质等级管理形成挂靠。2001年,原交通部对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以企业自有车辆、资产规模等为主要内容的资质等级评定,并将企业的资质等级与客运线路、经营范围等挂钩,“资质”成为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一道“门槛”和准入条件。无资质的企业进入不了市场。许多个体车辆和拥有较少车辆的小型运输企业纷纷加入有资质、资质高的企业,形成了“挂靠”。
(三)法规政策因素形成挂靠。2005年7月,原交通部公布《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现行),将道路运输客运线路按照经营区域和线路长度划分为四类,规定个体车辆不得经营一、二、三类客运班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挂靠”。
道路运输经过以上时期的发展,解决了当时运输企业融资难问题,缓解道路运输运力不足而造成的“乘车难、运货
3
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运输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瓶颈问题。但是,在交通运输部明令禁止客运挂靠运输后,虽经多次清理整顿,由于挂靠经营都是个体车主与企业私自协商、私下签订挂靠经营协议,车辆的所有手续和证件均以公司名义出现,具有极强的隐秘性,管理部门不易觉察、无法辨别,从而导致挂靠车辆在法律层面不存在,而实际上普遍存在。这是企业和个体车主受利益驱使,“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的结果,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由于企业对挂靠车辆只收取管理费(挂靠费),个体车主自行经营。企业对挂靠车辆实行松散型管理,甚至放任管理,个体车主受利益驱使,违规违章经营严重,市场不规范,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近年来事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近几年事故统计报告显示,近90%的重大事故均与挂靠车辆有关。
三、解决挂靠经营所采取的措施
为解决挂靠问题,本世纪初,原交通部就开始引导运输企业实行公司化经营。2005年交通部颁布《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经营。”同时,交通运输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由原来的挂靠经营模式向公司化经营模式转变。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