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
作者:赵利红 韩弘力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4期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意识作为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内在精神动力,鉴于公民意识的欠缺阻碍着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现代公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法律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维度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公民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及对策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公民意识 法律意识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赵利红、韩弘力,内蒙古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26-0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发展。公民意识是一个跨学科概念贯穿于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阐述了宪政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和结构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一词几经变迁,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到罗马帝国的法律概念,从政治存在转为法律存在,从而明确了在现代民族国家公民的内涵,指的是具有某国国籍,依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由于公民意识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概念,公民意识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才有明确规定。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
(二)公民意识的结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