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毕业论文
业作为社会伙伴和产业伙伴。通过市场内生化和政府的促进来实现社会责任的治理。
Simon Zadek(2006)提出一个“合作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的方式,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是整个社会和企业组织共同学习的过程。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将经历防御、顺应、管理、策略、公民五阶段,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则经历潜伏、新兴、巩固、制度化。企业组织的学习往往落后整个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的社会需求,直到CSR的议题在社会环境受到认同且朝向制度化落实,才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目标[3]。
美国管理学家安德鲁斯(2007)认为,利润最大化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标,而不是第一位目标,公司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否生存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5]。
多德(2006)认为,企业对员工、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而成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企业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道德是促使企业行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6]。
美国经济优先权认可机构委员会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CEPAA, 1997)影响较大,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保护人类基本权益,是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社会贵任认证标准。也是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的认证机制。
Anupama(2007)指出在大型公司当中尽管子公司和母公司其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差异性,但其管理话语权仍掌握在总公司手中,子公司管理层可以根据公司业绩及发展需要对有关社会责任的安排进行调整[7]。
不管是赞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是反对承担的学者都一直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如果我们将一定技术发展条件下整个人类各种资源的总量作为约束条件的话,就不难发现:完全不产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是没有的。学者们的争论,充分肯定了这个前提。只不过,反对企业负社会责任的学者们,在经济自由主义理性上构建企业的责任框架,其前提是市场正处于“帕累托最优”状况。
2、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学者、民间团体等也纷纷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尽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容、性质界定不一,国内学者大都认同企业必须担当社会责任。围绕社会责任的实现问题,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刘连煜(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是一个道德性的抽象概念,要具体落
[4]
3
实,只能落实到企业或企业的治理环节中。他从企业治理的制度与机制着手,探讨如何监控企业使其具体而有效地履行其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设计必须以股东财产权为中心加以架构,在此基础上,以政府法规奖励负责任的企业行为,严惩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籍以引导企业更负社会责任,而不是采取在企业董事会或监察人会中引进外部公益人士的做法[8]。
卢代富(2006)认为,要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以股东为本位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在企业中做出有利于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营造与企业社会责任相适应的企业运作外部市场环境,从而使市场既充分释放其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用,又尽可能地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适宜的生成空间,以此达成市场与企业社会责任在最大化其各自作用基础上的和谐与均衡。但他对到底如何让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9]。
田虹(2006)认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建立企业、政府、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坚持自律性和他律性相结合,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要有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社会要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环境[10]。
杜中臣(2006)认为,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三类:政府或民间组织认证的方式、博弈的方式和自愿的方式。其中认证的方式是企业履行义务的他律方式,自愿的方式是一种自律的方式,而博弈的方式则是一种市场或契约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及企业责任感的成熟,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方式会逐渐发生由外在强制、中经契约形式到自愿担负的转变[11]。
王发明、牟瑞玲和杨海军(2005)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SA8000这一相对较高的标准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见,SA8000和非发达国家之间需要相互磨合,才不致使其成为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瓶颈[12]。
陈旭东、余逊达(2007)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现状分析和评价,他们通过调研发现,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逊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企业对法律责任的认同要高于对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认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不出于单纯的利他动机,而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13]。
贾生华、郑海东(2008)提出应该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协同研究,即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视为全局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企业问题,通过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共赢与和谐[14]。
鞠芳辉(2009)则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有经济动因,也有道德动因和制度动因,但经济动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根本的因素[15]。
4
3、述评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国内外的学者都做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国外已经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较为完备的体系。而由于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的原因,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府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及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政府的关注也与学术界的研究开始结合。我国政府、学术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研究空间还十分广阔。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了管理学、社会学等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并且究其原因,深入分析,给出一系列改进方案。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利用图书馆查找相关专业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
(2)广泛吸纳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进行剖析,并对企业社会责任做系统的理论框架建构。研究过程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工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提出我国企业责任建设对策措施。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16]。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是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得以进行和落实的运行原则、组成环节及其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是指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方法、措施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指某种制度或某几种手段,而是多个主体、多项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17]。
一定的机制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之下形成的,不同的体制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机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与一国的现实国情、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具体到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应当是一个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能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实施现代企业制度,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