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关于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摘 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强有力、持续时间最长的发展趋势之一,其水平的高低也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特点;解决建议
“十五”规划中把城镇化问题作为重点之一进行研究.推进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城市化进程既是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协调长期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而,认清和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对于保持我国城市化持续健康地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被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的文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60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大体上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是积极的,认为城市是进步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55年的13.5%。
第二阶段是1955年至1960年。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理论主要是反映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上,要求厉行节约,限制非生产性投资,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19.7%。
第三阶段是1961年至1964年。这一时期,由于受国际环境恶化以及连续三年的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严重萎缩,粮食困难。我国城市发展超越了农业的承受能力,社会大众产生了反城市的观点。因此,1962年城市人口大规模减少,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这时期的我国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4.02%。
第四阶段是1965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由于受三线建设和干部下放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影响,反城市化观点成为主流,城乡一体化发展学说成为指导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思想,因而,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反倒下降到12%。
第五阶段是1979年之后到现在。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各种新的认识、新的理论也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城镇化”提法占主调,并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从而使我国城市化发展从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的变化,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大约为45%左右,而且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时期。
2011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中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化已处于中期阶段,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规律及特点,我国的城市化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数量将也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三、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计划性
我国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都是由政策的高强度计划所控制,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形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其次,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
2、城市化进程较慢,城市化水平较低
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看起步晚,速度慢,水平低。尤其是在前30 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 05 %上升到13. 65 % ,平均年增长率为0. 13 % ,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 2 %上升到40 % ,年增长率达0. 4 % ,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且发展速度缓慢。自1980 年以后,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1996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29. 62 %。但与世界平均52 %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存在二元城市化结构
我国的城市化是城市与乡村城市化并举的。一方面,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形成明显以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城
市化;另一方面,乡镇工业发展迅速,非建制镇也不断增加,农业人口职业的非农化,与定居地的城市化不同步发生。自80 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中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到了非农领域,形成乡村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城市化”特征。
4、城市构成不协调,城市分布地域差异显著
我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协调,大城市比重过高,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现象。同时,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都偏集于东部沿海,呈现东密西疏格局。
四、 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1、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 亿人,而同时我国城市中也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再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下岗职工日益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缓,使得城市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同时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总量已达7000 万左右,而城市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种种因素已令城镇不堪重负。
2、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主要体现在三点:①城市规模等级不协调,大城市比重较高,中小城市发展不足;②城市职能分工不协调,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的职能分工,并且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③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协调,城市之间缺乏彼此的统一和协调,导致所建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城市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开发过热
我国大部分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市、设镇标准的调整和大量的撤县设市导致城市数量特别是小城镇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总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虚假增长,但这种行政手段的干预并未使城市发展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全,使城市处于发育不良状态,从而大大削弱了自身的辐射力和向心力,难以承担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同时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过多占用耕地、大城市过早郊区化的现象,土地问题日益严峻。
4、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
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大城市的过速增长导致“大城市病”日益严重。而另一方面,我国小城镇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控制,小城镇发展基本处于无序、自发状态。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使得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空间形态不合理,占用大量耕地,不利于小城镇质量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五、 关于中国未来城市化的解决建议
1、明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改正一味追求“量”的态度
我国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及其目标充其量只是城市化“量”的水平,它不能作为界定标准.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对中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但需要借鉴的是其在特定的条件下城市化如何发展,而不是关注其进程阶段和最终结果。
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短缺、人均经济实力和人均资源总量远不及发达国家.从国情出发,我国城市化也不宜追求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国情的高指标、高比例。新时期城市化目标要相应侧重到提高城市全球竞争力、建立合理的城市化制度机制等实质问题上来,切切实实转变到居民、农民切身利益上来.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也不能只热衷于搞些华而不实的城市形象工程.应将主要力量集中于改善城市设施和整治城市环境,切实地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2、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镇体系
应切实贯彻“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体系:①走多元化的的城市发展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②城镇体系的发展逐步从“以大、中城市为主”转向“以中、小城市为主”; ③采取区域城市化方针,在全国建立不同发展阶段,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并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职能分工不同,分布较为合理,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3、发挥大城市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
大城市的发展一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客观上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强的凝聚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大城市的综合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两层目标:(1)使一些发展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中等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市;(2)加快现有大城市的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健全城市功能,强化管理水平,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促进大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4、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
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大中城市发展的基地。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小城镇的优势。针对目前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土地浪费,户籍制度滞后等问题,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引导,重点要搞好小城镇规划,配套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并逐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经济的最终顺利接轨。
5、加强政策管理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和对城市化发展的调
控强度,大力强化土地利用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引导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发展方向;通过城市规划的真正实施,调控城市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尽可能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提高政府决策部门的管理水平,以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六、 总结: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类 长期奋斗的目标,决非是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就可完全实现的。我国当前的城市化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但是骄傲的同时,也要认真对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态度,结合国家实际,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荣增.我国城市化中的误区[J].城乡建设,2001,(2):14一15. [2]汤茂林.注重城市化的“质”[J].城乡建设,2001,(4):33.
[3]汪洋.“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一31. [5]范春永. 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J].城乡建设,1997(9).
[6]蔡建明. 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译报,1997(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