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届湖南长沙市一中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六)生物试卷
2020届湖南长沙市一中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六)
生物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浆细胞的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率比红细胞的慢
B. 人体的肌细胞既有识别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识别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 黑藻和蓝藻的细胞都不含叶绿体,但都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 D. 核孔是细胞核内外物质运输的通道,处于分裂期的细胞的核孔数量较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相比,没有核膜,除了核糖体外没有众多的细胞器,没有染色体和核仁。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3、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性、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
【详解】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因此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快,而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高尔基体,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的肌细胞既有识别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识别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C错误;核孔是细胞核内外物质运输的通道,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解体消失,因此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基本不含核孔,D错误。
2.《Nature》刊登:首次发现T细胞通过突触相互作用将多巴胺转移到浆细胞中,即特定的T细胞也可释放多巴胺并作用于浆细胞,给浆细胞进一步的“刺激”。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运输需水解高能磷酸键 B. 多巴胺进人浆细胞中指导抗体的合成和分泌 C. 浆细胞和神经元上都具有识别多巴胺的受体 D. 推测刺激浆细胞是让其分泌直接消灭抗原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根据题意,特定的T细胞可释放多巴胺,则多巴胺释放后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浆细胞,据此分析。
【详解】A. 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的运输方式为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不需要水解高能磷酸键,A错误;
B. 多巴胺是信号分子,不能直接参与生物的生理活动,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是基因,B错误;
C. 根据题干可知,多巴胺能作用于浆细胞和神经元突触后膜,因此浆细胞与神经元上有其特异性受体,C正确;
D. 抗体不能直接消灭抗原,而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D错误。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因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可使DNA、RNA分别呈现绿色和红色 B. 因淀粉酶的结构易遭强酸、强碱破坏,故不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动态变化时,可借助“染色排除法”统计活菌数目
2
D.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致滤纸条上不出现色素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甲基绿与DNA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亲和力更强,可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使DNA、RNA分别染成绿色和红色,从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其所用底物淀粉易受受酸碱度的影响。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中,如果要排除统计的死酵母菌,需要借助“染色排除法”统计活菌数目。
4、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一定不能让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否则会导致分离失败。
【详解】因甲基绿与DNA亲和力强,二者结合呈现绿色,而吡罗红与RNA亲和力更强,二者结合后呈现红色,所以当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可使DNA、RNA分别呈现绿色和红色,A正确;由于淀粉可在强酸下分解,因此一般不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由于只有死细胞才能被染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借助“染色排除法”统计活菌数目,C正确;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如果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会使滤液细线上的色素分子大量溶解在层析液中,最终导致滤纸条上不出现色素带,D正确。 【点睛】
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的组成中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B. 某地区同种树木的幼苗、半成体植株和成体植株形成垂直结构 C.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D. 信息传递必定调节不同群落之间的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①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
3
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生物群落的组成中包括生物成分,不包括非生物成分,A错误;某地区同种树木的幼苗、半成体植株和成体植株形成的是种群,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种生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信息传递可调节同一群落的种间关系,D错误。
5.研究小组用某果蝇品系的雌雄两只果蝇进行了一代杂交实验,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603只雌果蝇和300只雄果蝇。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现象总是存在。据此对该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可能是父本携带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B. 可能是亲本均携带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C. 可能是母本携带X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D. 可能是母本携带X染色体显性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603只雌果蝇和300只雄果蝇,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现象总是存在”,说明很有可能雄果蝇有部分致死或者致死现象在雄性中比较多,据此分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数量大致相当,而题干中显然雌性:雄性=2:1,很有可能雄果蝇中有部分个体致死或者致死现象在雄性中比较多,因此该致死很有可能与X染色体有关,推测母本携带X染色体隐性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可能性比较大,D正确。
6.如图是生理状况相同的油料作物种子在清水中萌发形成幼苗过程中的生长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10d前,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C和N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