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2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即今叫做常用示意或以分辨同义词或近义词。 3曰: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词的后面。 4 读为(读曰)这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时或用于注音。
5读若(读如) 这术语多用于拟声注音。段玉裁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6 之言(之为言):这术语和前面讲的“言”不同。使用这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原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
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
7训诂:以今语言释古语言之谓也。或曰:以今语言释语言之谓。凡以今通古皆曰训诂。训者,顺也,诂者,古也。训诂者,谓训顺古语言而通释之也。
8训诂学:今人求古语,或后人求前人语言真义之专门学问。或曰中国传统小学之语义学分支。亦为真正语义学之理论体系也。训诂学之性质实为求真语言、真语义之真正学术或基础学术也。
9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做\正义”。
10传、笺: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读者可以识别. 11音义:既解释词义,又为文献注音。
12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13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14古文经学:为汗武时孔壁古文经书之发现而产生的一大经学派别。该派别主张解经必依古文原意,不得随意发挥。
15今文经学:为暴秦焚坑古文以灭,汗兴恢复,遂以今文(小篆及隶书)写经,而解经者亦随意讲说,因成学派,古称今文今学。 16古音通假: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这是通常所说的古音通假。 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另一个只作陪衬。 17笔意:指所用字形能反映文字的本意。
18笔势:为字体演变后,字形不再能反映本初之物象。
19合成词:又称复合词。合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陪衬。
20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21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反训”说法。
22《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23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许慎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编撰《说文解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驳斥今文学家解经的说法的。《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加上“叙”为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解说记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 24引秘书说:许慎所说的秘书指依托经书符(簏)瑞应之事的“纬书”。
前四史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江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完成了《汉书》的新注。《后汉书》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三国志》由宋?裴松之为之作注。以上称为前四史注。
章句: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文意。
24五经正义:五经是儒家的经典《易》(一称《周易》、《易经》)、《书》、《诗》、《礼》、《春秋》。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
25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后来继续采用这种注释方式的,有阐明作品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觳梁传》。有些依着文字逐句解释,也称为传,如《毛诗古训传》、《离骚传》。
26注:本义是灌注。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书。
27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成为注释的一种。古人治学,讲究
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
28疏:又叫做义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如治河川,水流不畅通的,便加以疏通。自六朝以来,又产生了疏。它既是解释经义,疏通经义,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注疏”。
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29史记三家注:《史记》的注释历来相当重视,现在最早的旧注是刘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它主要利用封建经典和各种史书来注释文义,吸收了前人的一些成果。唐朝司马贞作《史记索隐》(“索隐”表示阐发隐微之意),既注音,又释义,比《集解》前进了一步。唐朝张守节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写下《史记正义》,比《集解》、《索隐》又有所提高。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对《史记》所作的注释的共同点,是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上。《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这三家的注释,人们公认为《史记》旧注的代表作 。
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对校法:先选定一种较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理校法: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订正。
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 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分为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类书: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唐代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有《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99.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增加文字的现象叫衍。 100.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丢掉文字的现象叫脱。 101.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叫讹。 102.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错简文字的现象叫倒。 103.校勘的目的在于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