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伊索寓言详案1
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二、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第一课时 : 《狐狸和葡萄》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伊索寓言》吗?(看过)那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伊索寓言》? 生:
师:这位同学介绍的真详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指名读)
1、同学们喜不喜欢伊索寓言呀?(生:喜欢)
2、那你们知道寓言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特点呢?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伊索寓言的三个小故事,看看他们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把书翻到第十二课,跟老师写课题——狐狸和葡萄。(顺便讲解狸、葡、萄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故事复述
师:狐狸和葡萄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并以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五个要素来进行概括。 生:
师: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我请一名同学来概括。 生:
三、创设情境,感悟形象
师: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画面:在葡萄成熟的季节,葡萄架上垂着几串成熟的、晶莹剔透的葡萄,树下转悠着一只馋的流口水的狐狸,他非常的想吃葡萄,于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你看到晶莹剔透的葡萄了吗?(看到了)看到树下那边流口水边想办法的狐狸了吗?(看到了)它用了什么方法去够葡萄呢?谁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指名说) 生:我看到狐狸奋力向上跳
我看到狐狸搬来一块大石头,踩在上面够葡萄。 、、、、、、、
师:狐狸用了这么多的办法,那它最终够到葡萄了吗?课文中是怎样说的(白费劲)。没有够到,白费劲,白费劲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努力做事却没有成功,白白浪费了力气)嗯,那这时候,狐狸该是什么样的神情啊?(失望、愤怒、、、)你能读出来吗?
师:失望的狐狸看着怎么也够不到的葡萄,接下来它是怎么做的呢?我请同学读一下第二小节。(指名读) 生:
师: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这个“只好”体现了什么?它是心甘情愿离开的吗?(无奈、恋恋不舍)既然恋恋不舍的走了,为什么又要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呢? 生:说谎、生气、自我安慰、表里不一、、、、
师:那你能读出狐狸的恋恋不舍、表里不一吗?自己试一试,等会我请同学读一读(指名读)
四、总结寓意、拓展延伸
师:出示“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1、这句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结) 2、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无能为力”,从本文的故事中你能总结出它的意思吗?(没有能力、力量完成某事,力不所及)
3、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做不成事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错误都归到别人身上。)
师: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呢?请你说一说。 生:交流
师:在社会中有许多和这则寓言中狐狸一样的人,得不到就说东西不好,自我安慰,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把这样的心理称为“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同学们,学了这篇寓言,今后我们还能有酸葡萄心理吗?(不能)我们要怎样做呢?(指名说)
小结:同学们说都很好,要说到做到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牧童与狼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吧?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 师:这位同学讲的很好,其实狼来了也是出自伊索寓言,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牧童和狼”。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找出牧童大叫了几次“狼来了”?注意读书要求。
生:牧童大叫了两次,一次是、、、另一次是、、、、 二、品析课文,理解寓意
师:嗯,那这两次大叫,都有什么结果呢?
生:第一次大叫,村民们闻声赶来却发现被骗,牧童开心的大笑。
第二次狼真的来了,他喊破喉咙也没人来帮忙。 师:为什么第二次没人来帮忙了呢?
生:村民不相信狼真的来了,以为牧童又在说谎。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牧童现在该是什么心情啊? 生:伤心、后悔
师:那么从牧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吸取到什么教训呢? 生:交流
师: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给牧童做了一个总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续编故事,拓展延伸
师:如果牧童在失去了羊后回到村子,他会怎么做呢?村民又会怎么对待他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故事再编一个结局,可以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等会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
第三课时:蝉和狐狸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师: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使用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ppt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按照咱们上节课复述《狐狸和葡萄》的方法,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五要素,用自己话概括故事,注意读书要求。
生: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对比《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企图欺骗别人。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狐狸是在欺骗蝉的呢? 生:故意、赞叹。 师:不同之处呢?
生: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师:1、噢,为什么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呢?
2、那它是怎样察觉到狐狸的阴谋的呢? 请同学们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生: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蝉看到了狐狸的粪便中参杂着蝉的翅膀,对狐狸怀有戒心。 师:这说明蝉非常的——聪明、清醒、警觉、有戒心。
而狐狸也在蝉的试探下—— 露出了真面目
师:狐狸的阴谋败露了,蝉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安全,同学们你从这只聪明的蝉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的感想和体会。
生:蝉不仅聪明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师:嗯,我们也要学会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那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防止自己犯错的例子呢?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指名说)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则寓言,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寓言?为什么呢?
生:
师:时间关系,咱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喜欢伊索寓言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看看其他的寓言故事,咱们今天的作业就是从今天学的寓言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则进行扩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