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中学”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 李颖(2)
习组织。探究群体为孩子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形式、工作平台和学习氛围。
“动手做”的科学教学不是讲授,更不是灌输,而是启迪学生们平等合作,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群体探究中,学生能开放地、彼此尊重地交换意见,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够为正在探究的问题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教师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倾听技能,对别人讲话的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愿意支持那些有充分理由的人的观点,并能修正别人的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探究活动的参与者逐步成为探究过程的主导者。
二 “做中学”科学教学中的老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过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因此,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做中学”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直接灌输转向为引导、推动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思想是不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学。
1.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创建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是维持科学课堂探究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师在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①提供探究材料
5
“动手做”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和一些回收物资就足够了。要进行的实验也很简单,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技术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在学习中应让学习者试着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的对象不可能达到科学家那样高深,但在学习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现象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猜想,进而检验猜想,得出结论。比如,在学生学习“导体绝缘体“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都要接触的铁丝、铜丝、玻璃、橡皮、干(湿)布条、干(湿)铅笔、土等物品,并设置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扮演一位社会上不可缺少的角色──电工。一天一个施工队在小区施工的过程中不小心把一段电线碰断了,小区变成了一片黑暗。小电工们你们能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猜猜以上材料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请你们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能使小灯泡亮画√ 不能使小灯泡亮画× 物品铁名称 丝 铜丝 玻璃 橡皮 湿布条 预测 现象 小电工们(学生)你们能否自己想办法利用托盘内的材料(以上材料)检验哪些物体能使小区的灯亮重新起来,哪些物体不能点亮小电灯吗?(连接简单电路:让学生尝试用以上材料连接断
6
干布铅条 笔 湿铅土 笔 了的电路)。并把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能使小灯泡亮画√ 不能使小灯泡亮画× 物品铁名称 丝 实验 现象 经过猜想、实验检测得出结论:能使小灯泡亮的材料有:铁丝、铜丝……不能使小灯泡亮的材料有:玻璃、橡皮……
②保障探究时间
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孩子们一旦被要求“动手做”时,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实验室,科学研究和小学生们设计并完成的实验比起读书本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理解和学习。
2.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引导者
有些人认为:既然“做中学”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操做。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就不必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状态;至多在开始阶段做个引路者,中间的准备阶段尤其是研究实践阶段不必参与其中,教师们只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记录来评定学生能力与活动态度即可。
然而学习内容是通过教师、学生与学习探究对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实现,三者不能或缺。在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依据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
7
铜丝 玻璃 橡皮 湿布条 干布铅条 笔 湿铅土 笔 “度”。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预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一位学生曾这样说过,用“做中学”的方式学习科学,就像做游戏,但却是很难做的游戏。对于一个只有战胜困难才能获胜的游戏,需要全神贯注和集中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孩子“动”起来,并引导他们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探索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样孩子们就能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搜集解释证据,最终形成结论。在刚开始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教师就像一位引路人,不断地给孩子指示,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地开展探究为止。
①问题情境阶段
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如学习“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师将各种物体放入水中,学生发现有的物体沉在水中,有的物体浮在水上,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稍后提出: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吗?
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群体中交流探讨,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在孩子探究出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更改假设,重新实验。③发现、概括阶段
通常孩子在实验完成后即认为探究活动结束,教师此时要鼓励孩子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孩子自己概括出结论。如教学“弹簧拉伸的长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时,当学生记录下实验测量的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