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渤中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 图文
第4章 断裂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褚庆忠等,2002)。凸起和凸凹相间的斜坡区是大中型油气田聚集的主要场所。
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各凸起的断裂带附近,NNE向的郯庐走滑断裂带晚期比较活跃,又处于渤中富生烃凹陷中,油气运聚非常活跃,富集了大量油气。另外,由于渤中凹陷存在沿断裂运移的4个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方向,分别指向不同的凸起带,使得渤中凹陷的油气田围绕富生油凹陷呈环带状分布(图4-6)。
图4-6 渤中凹陷含油气系统平面图
21
第5章 结论
第5章 结论
(1)渤中凹陷主要发育四种类型的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的断裂。断层走向主要有NNE向、NE向、近EW向、 NW-NWW向等4组。其中NE向断层多为伸展断层,NNE向断层多为右旋走滑伸展断层,NW-NWW向断层为左旋走滑断层,近EW向断层为伸展断层或左旋走滑伸展断层。
(2)渤中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东营组沉积时期和明一段—第四系沉积时期,为凹陷内主要断裂的形成期,也是断裂主要活动的时期,其中沙三段沉积期为断裂活动最强烈的时期。
(3)断裂的形成及演化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断裂的多期活动控制了多套烃源岩的展布,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断裂活动控制形成的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长期活动的断裂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使得渤中凹陷发育4个方向的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自凹陷中心分别指向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和渤东低凸起。
(4)综合研究表明,发育长期活动断裂的斜坡带和中央凸起附近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渤中凹陷甚至整个渤海海域油层在新近系的浅层最为富集,而气则主要富集于古近系的东营组和沙一二段储层中,在平面上围绕着富生油凹陷油气田呈环带状分布。
22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蒋有录教授,刘华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首先向两位老师表示由衷地感谢。在短暂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和科研平台,并不时地给予地质理论和研究思路及方法的指导,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令我受益匪浅,在此我想再一次表达学生的感激之情。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他各位师兄、师姐和同学的关心与帮助,尤其是田涛师兄,他不仅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难题,而且他那种严谨的科研态度,科学的研究思路,独特的人格魅力都值得我去思考、体会和学习。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并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最后,向在百忙之中审阅我论文的各位老师表示真诚地感谢。
23
参考文献
[1] 褚庆忠,张树林,黄雄伟.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2,14(2):10—14.
[2] 龚再升,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 29(5): 513-517.
[3] 高喜龙,肖贤明,赵必强,等.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生烃史[J].沉积学报,2004,22(2):359-364.
[4] 龚再升,王国纯,贺清.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J].中国海上油气, 2006, 14(3): 145-156.
[5] 高祥林. 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J]. 地质科学, 2006, 41(2): 355-364.
[6] 龚再升,蔡东升,张功成.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07,28(4):1-10.
[7] Garven, G , Continental scale groundwater flow and geologic processes [ J ]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1995,23: 89-117.
[8] 米立军.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2001,15(1):21-28.
[9] 漆家福,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J].中国地质,2004,31(1):15-22.
[10] 漆家福,周心怀,王谦身. 渤海海域中郯庐深断裂带的结构模型及新生代运动学[J].中国地质,2010,37(5):34-46.
[11] 孙永河,漆家福,吕延防,等.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8,29(5): 670-675
[12] 王明,姜福杰,庞雄奇. 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有利区预测[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4):23-28.
[13] 万桂梅,汤良杰,周心怀,等. 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渤东地区的构造特征[J].石油学报,2009,30(3):342-346.
[14] 谢武仁,邓宏文,王洪亮,等. 渤中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28(3):101-107.
24
[15] 殷秀兰,周东生,吕杰堂,等.渤中坳陷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成藏研究的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06,12(1):84-89.
[16] Yin An, Nie Sh Y. An indentation model for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colli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 -Lu fault systems.eastern Asia[J]. Tectonics, 1993, 12(4):801-813.
[17] 周心怀,牛成民,滕长宇.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与油气成藏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4):469-475.
2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