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渤中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 图文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图2-2 渤中凹陷地层综合图
③沙三段 ((E2S3)
沙三段可细分为上、中、下三个亚段。下亚段上部为灰白色砂岩与深灰色泥岩的不等厚互层,偶夹油页岩。下部为紫红、灰绿、浅灰色泥岩夹灰白、浅灰色砂岩、杂色砂砾岩;中亚段以厚层深灰色泥岩、油页岩为主,夹多寡、厚薄不等的灰白色、浅灰色砂、粉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上亚段为深灰、灰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粉砂岩互,其下部砂岩普遍含钙,偶夹油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④沙二段(E2s2)
5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灰白、浅灰色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夹灰绿、灰、深灰色泥岩,底部常见紫红、灰紫色泥岩。局部发育灰岩、白云岩、生物灰(云)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⑤沙一段(E2s1)
上部为深灰色泥岩夹油页岩,偶夹薄层灰岩,白云岩。中部常常发育中厚层灰白色砂岩或生物灰(云)岩,夹深灰色、灰色泥岩。下部以深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和钙质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⑥东营组(E3d)
东营组可细分为东一段、东二段和东三段。东三段(E3d3矛)为巨厚层深灰色泥岩夹砂岩、粉砂岩:东二段(E3d2)中东二下亚段为厚层深灰色泥岩与灰白、浅灰色砂岩,粉砂岩的不等厚互层,东二上亚段为灰白、浅灰、黄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深灰、灰、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的不等厚互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东一段 (E3dl)上部为块状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夹薄层绿灰色泥岩,下部为灰白色砂岩,灰一绿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绿灰色、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的互层。泥岩质不纯,常见碳屑,植物屑等,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3) 新近系
①馆陶组(N1g)
厚层块状灰白色砾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和砂岩夹绿灰色、紫红色和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下部粒度粗,上部粒度细。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②明化镇组(N2m)
明化镇组分明化镇组下段和上段,下段为浅灰、灰绿、棕红和紫红色泥岩夹砂岩,含钙质结核。明化镇组上段下部为灰绿、棕红和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互层,上部为砂岩、含砾砂岩夹棕黄、土黄、灰紫色泥岩及海侵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4) 第四系
①平原组(Qp)
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为滨浅海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6
第3章 断裂发育特征
第3章 断裂发育特征
渤中凹陷发育不同尺度、不同产状、不同性质的断层,与它们切割的地质体一起组成复杂的断裂体系(图3-1),凹陷结构特征表明其新构造运动造成浅层断裂大量发育,但新近系、古近系是两套断裂体系。
图3-1 渤中凹陷主要断裂的分布图
渤中凹陷的新生代断层主要有NNE向、NE向、近EW向、NW-NWW向等4组。不同走向方位的断层其运动学特征存在差异,甚至同一方位断层在不同演化阶段具有不同运动特征,进而形成了各种断裂类型 (表3-1)。
7
第3章 断裂发育特征
表3-1 渤中凹陷主要断裂特征统计表(据孙永河等,有修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断裂名称 断层性质 正断、右旋走滑 正断、左旋走滑 正断、右旋走滑 正断层 正断、右旋走滑 最大垂直断距/m 2379 2034 734 1278 1872 1878 1616 1464 699 655 延伸长度/km 55 30 40 60 55 65 60 20 35 20 25 20 25 走向 倾向 活动最大活动时期 速率/m/Ma E-N E-N E-N E-N E-N E-N E-N E-N E E E E-N E-N 301 158 40 202 311 170 513 165 148 162 渤中1号 NNE NE NW-NWW NNE NE NNE NE NE NW-NWW EW EW EW EW NWW NW NNE SSW SEE SE NWW SE SE SW S N S N 蓬莱7-1号 正断层 渤中2号 渤东1号 渤东2号 庙西1号 石臼坨1号 正断层 石臼坨2号 正断层 石臼坨3号 正断、左旋走滑 10 石臼坨4号 正断层 11 石臼坨5号 正断层 12 渤南1号 13 渤南2号 正断层 正断层
3.1断裂类型及其组合样式
渤中凹陷新生代盆地充填的沉积层序中存在三个重要构造层序界面,即T8反射层(古近系底面)、T5反射层(沙二段底面)和T2反射层(馆陶组底面)。其中, T8和T2反射界面分别是主裂陷期底界和顶界的区域不整合面,是一级构造层序界面; T5反射界面是强裂陷后的热沉降阶段形成的局部不整合面,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识别特征最明显的二级构造层序界面(孙永河,2008)。依据断裂断穿层位移和与各构造层的关系及其运动学特征,可将渤中凹陷划分出四种类型的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的断裂(图3-2)。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