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学练习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填空
1、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2、原始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 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
3、社会发展功能 人的发展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社会功能
4、生产性 民主性 科学性 创新性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 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开拓思想 实践能力 崇高理想
5、基础地位 启蒙作用 全民性 义务性 全面性 6、身体素质 学习知识 思想品德 三、选择题
1、⑴ 2、⑵ 3、⑶ 4、⑵ 5、⑴ 6、⑴ 7、⑶ 8、⑶ 9、⑵ 10、⑵ 11、 ⑷ 12、⑴ ⑵ ⑶ ⑷
四、判断 1、× 2、√ 3、× 4、√ 5、× 6、√ 7、√ 8、√9、√10、× 五、问答
1、答: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 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当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⑶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
2、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人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性。教育把社会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以达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学习和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也就是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亦即学校教育。因此,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3、答:现代教育是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
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⑵民族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⑷革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4、答: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直至最终消灭文盲,从而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②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③在品德形成方面的启蒙作用。
六、实例分析
答: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第二章 学校
一、概念解释
学校 学制 学校文化 学校管理 二、填空
1、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教育教学________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________,培养社会所需要的________。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________。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学制系统产生于________年,我国第一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________》,通常称为“________”。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在于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
5、学校文化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前者包括________文化和________文化,主要是以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其次是指________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后者是指________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6、学校管理中有两种沟通形式:________、________。
7、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选择
1、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 ①中国 ②欧洲
2、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称为( ) ①壬子癸丑学制 ②壬寅学制 ③癸卯学制 3、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 ① 学校制度文化 ②学校精神文化 ③学校物质文化 4、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属于( ) ①正式沟通 ②非正式沟通
5、在学校管理中,如果沟通的中间环节过多也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变形,这是由( )造成的。
①主观方面的障碍 ②客观方面的障碍 ③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6、聘任教师职务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为( ) ①一年 ②半年 ③三年
7、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管理方法是( )。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强制方法 (4)说服方法 8、“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1)大众性 (2)公平性 (3)终身性 (4)未来性 9、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1)教学活动 (2)沟通 (3)教劳结合 (4)协调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学校绩效 (3)经济效益 (4)提高教师积极性 11、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于( )
(1)清朝末年 (2)民国初年 (3)新中国成立初的1957年 (4 )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后 1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1)互访 ( 2)家长会 (3)家长委员会 (4)民主评议 13、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
(1)作出判断评价 (2)信息传递 (3)控制 (4)激励 (5)情感交流 四、判断
1、现代小学的发展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 ) 2、我国现代学校极其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 )
3、癸卯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现在仍被广泛采用。( ) 4、学校仪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 五、简答
1、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 2、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4、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六、论述
为什么说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 练习与思考答案: 一、解释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填空
1、设施 活动 合格人才 2、学制 双轨学制 单轨学制 3、1902 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4、设置目的 调节手段 与政府关系 产出 5、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学生 教师 人或人际关系 学校物质环境 学校中的规范 6、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7、思想品德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 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管理 三、选择
1、② 2、③ 3、① 4、① 5、③ 6、③ 7、(1)8、(3)9、(2) 10、(2) 11、(1) 12、(1)( 2)(3) 13、(2)(3)(4)(5) 四、判断
1、√ 2、√ 3、╳ 4、√ 5、╳ 五、简答
1、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
答: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公益性具体表现为: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