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大各时期概况 - 图文

中大各时期概况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22:09:3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按照早期校领导人的想法,力图将中大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戴传贤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时逢戴正患病,暂由教育家经亨颐代职。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时逢北方战事频繁,军阀混战,一批优秀教授纷纷南下,中大开始出现一个教学与科研的繁荣时期。文史科的加强最为明显,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继来了许寿裳、孙伏园、孙福熙、何思敬、江绍原、顾颉刚、罗常培、刘奇峰、俞平伯、赵元任、杨振声等人。傅斯年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孙伏园任史学系主任。

20世纪30年代,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止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7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法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原广东工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

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

4.【1949年后】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广东的文理科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10月,广州区高校调整委员会发文《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院系调整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广东高校院系调整正式启动。原中山大学的工、农、医、师等学院分别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相关学科学院合并为四所专门学院。新的中山大学由原中大、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为基础组成,并将原广东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入,由原来的文法理工农医师7学院和1个研究院共31个学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拆分重组为只

有文理双科的综合大学。学校仅设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8个系,全面按照苏联模式建立教学体系,以教研室(组)为教师活动的基础。同时校址迁至岭南大学原址康乐园(今为南校区)。校长仍为许崇清,原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为副校长。此次调整经历一年多,调整后的中山大学有教职工700多人,其中教授100多人,副教授40多人,讲师近60人;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5人,专修科生40余人;图书馆藏书达200万册。

1980年,中华民国政府另于台湾高雄市以复校名义成立“国立中山大学” 2000年9月,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原中山医学院,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合并。 2004年9月,东校区在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大学城落成。

中大多校区办学的优势何在? ①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

由于中大四个校区分布在两个珠三角城市的不同地方,校区办学扩大了招生和办学规模,这样就

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扩大招生的需求,中大的力量增大了,影响增大了,自然就增强了中大的竞争优势,在各个地方享有更强的品牌效益。 ②有利于办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中山大学“ 开放性 ” 传统的地缘背景。中大是多校区办学的先行者, 中大珠海校区毗邻澳门,并且正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此外,多校区办学允许中大这一个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向着多样性发展。 ③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新建校区在硬件设施上(例如图书馆,机房,实验室,教室环境与配套设施,宿舍条件,饭堂条件等等)都赶上时代的潮流,因此比旧校区的要先进得多,这使得中大这样历史悠久的学校也拥有先进的设施。

第二,多校区办学的难度促使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发挥创新精神,为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不断努力。从这两个方面来讲,中大的多校区办学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北校区简介

中山大学北校区的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57年学校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山大学,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合校后, 学校在原中山医

科大学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等院系,并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等4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基础医学院位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其前身是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该学院是1998年3月由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学院、法医学系、科技开发部合并而成;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学院是由1986年之前的中山医学院基础部更名而来。20世纪60年代,由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如陈心陶、梁伯强、秦光煜、罗潜以及叶鹿鸣、白施恩等教授创立发展起来的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学科,在国内医学界举足轻重,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并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定地位。陈心陶教授由于在防治血吸虫病领域取得的成就,1957年先后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基础医学院下设法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以及16个基础医学教研室,11个教学、研究、开发中心(即分子医学研究中心、计算机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外语教研培训中心、法医鉴定中心、病原生物学检测中心、心脑血管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疼痛研究中心、继续教育中心、科技开发中心),2个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法医学研究所、还拟建立热带医学研究所),2个专门实验室(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全院共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药理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药理学、病原生物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以及生物学)。

中山大学药学院是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于2002年6月成立的第一个新学院。学院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为基础,整合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以及医学院有关药学科学研究的资源,以中山大学的综合力量为依托组建而成。 公共卫生学院前身为中山医学院卫生系,始建于1976年, 1985年由系升为学院。学院现有4个系,1个教研室,1个实验中心。2003年评为广东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 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毒理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讲师20人,助教7人;45岁以下教师52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3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导38人(含兼职人员)。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于1998年5月8日成立,是在原中山医科大学护理系和中山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是继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之后的全国第三所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医科大学护理系始建于1985年,是国内第一批、华南地区最早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学校。中山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于1953年成立,是卫生部直属的中等卫生学校,其前身是始创于1913年的广州博济医院(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始创于1925年的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助产学校。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是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高等口腔医学院校。其宗旨是培养高级口腔医学人才,提高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承担国家、卫生部、广东省有关科研项目。其前身之一为广东光华医学院口腔专业。1974年建立中山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97年12月成立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1年10月与中山大学合并成立新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光华口腔医学更名为附属口腔医院。

搜索更多关于: 中大各时期概况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按照早期校领导人的想法,力图将中大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戴传贤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时逢戴正患病,暂由教育家经亨颐代职。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