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诗文发展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2:51:07

发白齿摇矣,犹把一寸毛锥,走数千里道,营营一冷炕上,此与老 踉跄以耕, 犁不动,而泪渍肩疮者何异?噫,可悲也!每至菱笋候,必兀坐神驰,而尤摇摇者,策之之所也。厨书幸为好收藏,归而尚健,当怀吾子读之也。

文字随意精警,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在落魄生涯中的悲苦心境,同时也显露出诗人不甘寄人篱下的个性。

诗歌他喜爱中唐,尤推崇韩愈、李贺,正与李、王异趋。险怪幽绝的诗风更适宜表现他激动不宁的心态。

第三节 晚明诗文

自万历到明末(1573-1644)为明代文学的后期。这是明王朝走向崩溃的时期,又是明代文学全面进入高潮的时期。

晚明时代社会充满着激烈的预先冲突。在工商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封建政权对它的压制和掠夺也日益严重。晚明思想界的斗争也显得格外尖锐。在这一时代,以抑制人性、否定人欲为主要特征的封建正统道德,既不为统治者自身所遵守,更不为市民阶层和受到商品经济熏陶的文化人所信奉。 1、李贽与晚明文学

晚明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理论上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又是和牵涉更深更广的对社会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在思想上对晚明文学 的发展趣了重大失去作用的人物首数李贽。

李贽(一五二七-一六○二),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讲学,终以“敢介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逮下狱,自刎而死。李贽的学说吸收了阳明心学和禅宗思想的若干成份,但远不能为这两家所包容,它鲜明地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李贽公然以异端自居,正面地对孔子的权威提出怀疑,嘲弄“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并非真的知道孔子是怎么回事(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又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焚书。答耿中丞)。他还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语》、《孟子》。虽然李贽并没有展开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批判,但至少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要求。

李贽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欲的充分肯定。“人必有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所以人为自己谋利益无可非议,好色好货也很正常。

这些论点使统治阶级感到恐慌,因为它浅明而尖锐,其锋芒指向了封建体制的根基。上述论点从打开思想禁锢的意义上促进了文学 的自由创造。李贽在《童心说》所阐述的则是一种从人性理论出发的文学理论,对晚明谠的影响更为直接。 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指的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感。

李贽相信文学样式的更代本身即体现了文学 的发展,对戏曲和小说表示了高度重视。他以士大夫从未有过的热情赞美优秀的戏曲、小说作品,还亲自对《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作进行评点和修改。由于李贽在一大批文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戏曲、小说在文

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获得显著提高。 2、公安派的革新理论

晚明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因主要作家袁氏兄弟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而得名。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进士,做过吴县令、吏部郎中等。他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翰林庶吉士,官至右庶子。袁氏三兄弟中,他年居长而才气较弱,性格也比较平和。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号凫隐居士,年轻时以豪侠自命、任情放浪。此外,陶望龄、江盈科等都 是与三袁关系密切的文人。

公安派的文学观集中表现于袁宏道倡导的“性灵说”。乃在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它和“理”、“闻见知识”——即社会既存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处于对立的地位,有着明确的个性解放的精神。“性灵”外现为“趣”或“韵”,而“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叙小修诗》评其弟之作,曰: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小品文

“小品”原是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略本,明后期才用来指一般文章。今存有明末书商陆云龙编选的《皇明十六家小品》。晚明小品体制通常比较短小,文字喜好轻灵、隽永;多表现活泼新鲜的生活感受,讲究情绪、韵致;偏重于思想的机智,而避免从正面论说严肃的道理。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的文类,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等均可包容在内。袁宏道《丘长孺》、《西湖》、《徐文长传》等。《西湖》云: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湿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王思任是晚明小品散文的重要作家。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为忆旧之文,心绪颇为苍凉,但着眼处仍是人世的美好、故国乡土的可爱,洋溢着人生情趣。如《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变,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

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3、竟陵派

竟陵派的得名缘于这一派的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均为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二人曾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在序文和评点中宣扬他们的文学观,风行一时,竟陵派因此而成为影响很大的诗派。

公安派诗歌的流弊在于俚俗、浅露、轻率,至其末流愈甚,所以又有竟陵派的新变。钟、谭在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提出以一种“深幽孤峭”的风格来纠正前者的弊病,表现的是一种内敛的心态。他们偏重心理感觉,境界小,主观性强,喜欢写寂寞荒寒乃至阴森的景象,语言又生涩拗折,常破坏常规的语法、音节,使用奇怪的字面,每每教人感觉气息不顺。

搜索更多关于: 明代诗文发展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发白齿摇矣,犹把一寸毛锥,走数千里道,营营一冷炕上,此与老 踉跄以耕, 犁不动,而泪渍肩疮者何异?噫,可悲也!每至菱笋候,必兀坐神驰,而尤摇摇者,策之之所也。厨书幸为好收藏,归而尚健,当怀吾子读之也。 文字随意精警,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在落魄生涯中的悲苦心境,同时也显露出诗人不甘寄人篱下的个性。 诗歌他喜爱中唐,尤推崇韩愈、李贺,正与李、王异趋。险怪幽绝的诗风更适宜表现他激动不宁的心态。 第三节 晚明诗文 自万历到明末(1573-1644)为明代文学的后期。这是明王朝走向崩溃的时期,又是明代文学全面进入高潮的时期。 晚明时代社会充满着激烈的预先冲突。在工商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封建政权对它的压制和掠夺也日益严重。晚明思想界的斗争也显得格外尖锐。在这一时代,以抑制人性、否定人欲为主要特征的封建正统道德,既不为统治者自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