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为对话的教学 -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讨论课
作为对话的教学——试论《中国现代文学》讨论课 摘要:对知识迷信的反思,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讨论课的理论前提。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提出具有发散性的话题,采用多样化的讨论形式,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讨论 教师
理想的文学教育,其远景目标是造就“爱智、求真、向善、致美”的人类个体,并最终养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优美人格。作为文学教育重要一支的中国现代文学,无疑也担负着这样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文学是人学”,如今已是理论批评界的老生常谈。在我们的时代,当人们质疑“文学何为”、“今天我们为何需要文学”之类指向文学学科存在合理性的“终极困惑”时,“文学为人生”,常常是我们的回答。然而,如何将“为人生的文学”这一宏观目标贯彻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微观教学中,实现文学课堂既“教书”,又“育人”的双向目标,却是任重而道远。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仅就讨论课的开展,提出几点浅见。
一、 为何需要讨论?——对知识迷信的反思
1
现有学科体系不是凝固不动的铁板一块,而是生生不息的话语空间,这是一切讨论得以展开的理论前提。所以,讨论课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行的追求“标准答案”的僵化的管理体制,以及课堂教学中“知识”迷信的反思。 考试中对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的追求,的确便于科学化“管理”,便于拟出评分标准、判断等级高下;但究其心理动因,则来源于对教科书和权威者的迷信,来源于对“知识”的迷信。虽然人们早就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当教科书以知识载体的面目呈现的时候,它俨然成了真理的化身。的确,“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现代文学跟所有人文学科一样,承载着传播知识的任务。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属于“文学常识”的“硬性的存在”,诸如作家生平、作品内容梗概、时代背景、社团刊物、思潮流派等等,具有相对明晰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沉淀为具有“史料”性质的文学史知识。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现代文学教学的基础,舍此之外谈论现代文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如果将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将“知识化”贯穿到整个现代文学课堂的方方面面,则是荒谬不经的。因为,作为人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除了是一种基本事实,一种历史材料之外,更是一种审美创造物。
如果说,对于时间上有始无终、研究范围延伸到当下,且
2
新的作家作品层出不穷,价值判断变动不居的“当代文学”能否成“史”,学界尚且众说纷纭;那么,“现代文学”之已然成“史”,则似乎成了不证自明的话语前提。即以目前我国高校最为通行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为例1,该书以1917—1949年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落,以“文学的现代化”为中心线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层次井然的有关“现代文学”的故事:现代文学发端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完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间涌现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代表现代文学水平的“高峰性作家”。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具有叙述严整性,同时具有自我封闭性的缜密的“知识体系”。显然,对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虽然学界早已有“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质疑之声,“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但这种挑战和质疑的声音显得微乎其微,无法撼动既有的、壁垒森严的“现代文学”叙述序列。
随着文学史叙述的愈发井井有条,对于作家作品的价值判断最终尘埃落定,流行的变为经典的,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任务已经完成,“现代文学”这一学科也具有了“史学”品格,并最终成为一门“科学”,成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文学史”。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积累了大量“相
1
付祥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版)的瑕疵及补订》(文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6期,第137页)一文注释中谈及《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的发行量时有言:“《三十年》1987年初版,1998年修订,至今已32次印刷,印数近80万。”
3
对稳定”的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变得天经地义、毋庸置疑,成为各级各类考试的“标准答案”,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将这些响当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必须死记硬背,将这些系统化的“知识”转化为他们头脑中应有的“常识”。这时候,大家往往遗忘了,如果作一番“知识考古学”的追溯,探究和还原这些“知识”成为“知识”的历程,就会发现,这种对知识的迷信本身就是荒谬的。常常我们看到,现代文学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内容变成了有关作家作品的无数条分缕析的知识: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一二三四;鲁迅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甲乙丙丁。学生在课堂上记下无数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要点”,试卷上回答得有型有款,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洋洋洒洒一大篇。但如果你问他,读过鲁迅的任何作品没有?回答往往还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几篇:什么《少年闰土》啊,什么《孔乙己》啊,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啊。只知鲁迅写了《少年闰土》,而不知鲁迅写过《故乡》者大有人在。由此,造成了大量答题高手,因为这些“标准答案”,这些被教师整理得整整齐齐的“知识”,往往易于记诵,富有可操作性。也因此,养成了大量“常识丰富,趣味欠佳”的文学学习者。他们可以不看老舍任何一篇作品,而对老舍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点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他们头脑中装满了“知识要点”。 针对高校现代文学教学中这种“知识化”倾向,对文学教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