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四都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四都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
1、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
柱。
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
霸”。
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
心悦而诚服”。
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自然
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
固邦宁”的理念。
B.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
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
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
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
可估量。
C.“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
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文言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5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下列句子中,与“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惑”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
2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惑之不解 D.孰能无惑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而耻学于师 樊哙覆其盾于地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则群聚而笑之 ..D.小学而大遗 今行而无信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李 白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
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辛文房《唐才子传》)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B.宰惊愧,拜谢曰 谢:感谢。 .C.辟为僚佐 辟:征召。 .D.后天才赡逸 逸:超出、超越。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 B.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 C.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 D.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喜欢纵横术,好击剑,常干一些打抱不平的侠义举动,看轻钱财,重视施惠于人。
3
B.贺知章惊叹李白为“谪仙人”,既是对李白才华的无比喜爱与推崇,更一语道出李白卓绝的精神
气质。
C.游并州时,郭子仪犯法,李白加以援救使他得以免罪。永王李璘起兵失败,李白罪该处死,郭子
仪又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以弥补李白的罪过,皇帝免了李白的罪,只把郭子仪流放到夜郎。
D.大宦官高力士以给李白脱靴为耻,摘取李白诗中之事以激起杨贵妃的不满,皇帝想让李白做官,
贵妃就加以阻止。 9、翻译下列语句(10分)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0~11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10、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11、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①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②《过秦论》中,说秦始皇登上皇帝的宝座,用刑罚来奴役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③《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最后的犁 刘剑飞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