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物理专题动能定理及其应用考点突破及真题体验
高考物理专题动能定理及其应用考点突破及真题体验
1.
动能、动能定理的理解
a.速度、合力与动能的关系
(1)(2017淮安模拟,6分)关于物体的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速度变化,其动能一定变化 B.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其动能一定变化 C.物体的动能变化,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其动能一定变化也越大 答案:C
解析:若速度的方向变化而大小不变,则其动能不变化,故A项错误。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只要速度大小不变,其动能就不变化,如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但速度大小始终不变,动能不变,故B项错误。物体动能变化,其速度一定发生变化,故运动状态改变,故C项正确。例如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经过同一点(非最高点)时的速度变化量要大于其到达最高点的速度变化量,但在该点时的动能变化量为0,小于从该点到达最高点时的动能变化量,故D项错误。
b.合力做功对动能的影响
(2)(2018汇编,6分)下列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具有动能是由于力对物体做了功
B.物体在合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动能在一段过程中变化量一定不为零
C.在某个过程中,外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单独做功的绝对值之和 D.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那么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为零
答案:D
解析:物体运动就会有动能,与有无外力做功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竖直上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上升和下降阶段经过同一位置时动能相等,动能在这段过程中的变化量为零,故B项错误。外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单独做功的代数和,故C项错误。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则合力不做功,物体动能变化量为零,故D项正确。 2.动能定理的应用
a.利用动能定理求直线运动中的各类参数
(3)(多选)(2016浙江理综,6分)如图所示为一滑草场,某条滑道由上下两段高均为h,与水平面倾角分别为45°和37°的滑道组成,滑草车与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量为m的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静止于滑道的底端(不计滑草车在两段滑道交接处的能量损失,sin 37°=0.6,cos 37°=0.8)。则( )
6A.动摩擦因数μ=7 B.载人滑草车最大速度为2gh7
C.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
3
D.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5g 答案:AB
解析:作出滑道简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从A处到C处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hh6
理有(mgsin θ1-μmgcos θ1)sin θ+(mgsin θ2-μmgcos θ2)sin θ=0,解得μ=7,12故A项正确。到B处时载人滑草车速度最大,从A处到B处的过程中,根据动h12
能定理有(mgsin θ1-μmgcos θ1)sin θ=2mvm,解得vm=
1
2gh7,故B项正确。
从A处到C处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2mgh,故Cμmgcos θ2-mgsin θ23
项错误。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a==35g,故D项错m误。
b.动能定理在平抛、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4)(2015全国Ⅰ,6分)如图,一半径为R、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水平。一质量为m的质点自P点上方高度R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g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表示质点从P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1
A.W=2mgR,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点 1
B.W>2mgR,质点不能到达Q点
1
C.W=2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1
D.W<2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答案:C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得P点动能EkP=mgR,经过N点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v23mgR
向心力公式有4mg-mg=mR,所以N点动能为EkN=2,从P点到N点根据动能定理有mgR-
3mgRmgR
W=2-mgR,即克服摩擦力做功W=2。质点运动过程,半径方向的合力v2
提供向心力即FN-mgcos θ=ma=mR(θ为半径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根据左右对称,在同一高度处,由于摩擦力做功导致在右边圆形轨道中的速度变小,轨道弹力变小,滑动摩擦力Ff=μFN变小,所以摩擦力做功变小,从N到Q,根据3mgRmgRmgR
动能定理,Q点动能EkQ=2-mgR-W′=2-W′,由于W′<2,所以Q点速度仍然没有减小到0,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故C项正确,A项、B项、D项均错误。
c.多过程中的动能定理
(5)(2016全国Ⅰ,18分)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的底端A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5
直轨道与一半径为6R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点,AC=7R,A、B、C、D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质量为m的小物块P自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点(未画出)。随后P沿轨道被弹回,最高到达F点,AF=4R。已知P与直轨道间134
的动摩擦因数μ=4,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取sin 37°=5,cos 37°=5) ①求P第一次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