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 研习课文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划出并概括层意。(显示结构图表) 2.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一股劲!\)
3.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二)精读,重点突破。
1.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2.(播放表演片断,配合录音朗读)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 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 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小结:前面我们品读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习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现在请大家快读其他片断,运用前面学习所得进行赏析,并发表见解。 三、迁移练习 (播放画面) 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正面、侧面;动态、静态;调动各种感觉手段??) 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大约200-300字。当堂交流、评讲。 四、布置作业
(一)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二) 思考课后练习三。 教后记:
1、朗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安塞腰鼓》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方法: 1、诵读 2、想象 3、研讨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看黄土高原,听《黄土高坡》,谈:这块土地给你怎样的感受?
B.导入新课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这样的土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它曾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今天,凝重的土地、粗劣的环境、贫困的生活,它落后了。但它孕育了“元气淋漓”的,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能量”的人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黄土文化,展示着黄土人的生命力。咱延安人刘成章对这片土地,这里孕育的文化,这里的人民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快让我们一同分享这份美吧。
C.介绍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a、 不作任何提示,学生读课文,梳理结构。
b,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
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C,自由读,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D,比赛朗诵;个人或小组,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开处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是( )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美读时感情要炽热、饱满、声调要高亢激越,充分表达本文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