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电图
E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7 . 以下为不典型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但应除外 A . 心室漏搏后的第一个PR间期不恢复反而延长 B . RR间距进行性缩短 C . PR间期延长无一定规律
D . 心室漏搏前的PR间期意外地延长 E . 出现连续2次心室漏搏 48 . 心电图是心电向量的 A . 第一次投影 B . 第二次投影 C . 向量环 D . 综合向量
E . 平面心电向量环
49 . 关于正常额面QRS心电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少数正常人额面QRS心电轴可位于-90°~±180° B . 正常人额面QRS心电轴的范围为0°~+90° C . 正常人额面QRS心电轴的范围为+30°~+110° D . 正常人额面QRS心电轴的范围为0°~+110°
E . 少数正常人额面QRS心电轴可位于+100°~+110° 50 . 预激综合征患者伴发心房颤动时可选用的药物是 A . 毛花苷丙 B . 利多卡因 C . 普罗帕酮 D . 维拉帕米 E . 腺苷
51 . 关于梯形图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用于解释心律失常的机制
B . 形象化表明激动起源于何处及如何传导
C . 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是建立在梯形图的基础上 D . 帮助理解复杂的心律失常
E . 圆点表示起搏激动,竖线或斜线表示激动的传导过程 52 . 正常QX/QT的比值应 A . <50% B . ≥50% C . ≤50% D . >50% E . >25%
53 . 32岁,男性患者,胸闷、气短5h,心电图如图10-2所示,应诊断为
A . 窦性心动过速 B . 交界性逸搏心律 C . 室性心动过速
D . 窦性心动过速、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E . 窦性心动过速、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及干扰性房室分离 54 . 某患者,血压180/100mmHg,心电图特点:QⅠ、SⅢ型,电轴<-59°,RV5+SV1>5.0mV,QRS<0.10s,V5导联ST段水平下移0.05mV,V5导联T波倒置0.2mV。该患者应诊断为 A . 左心室肥大伴劳损+电轴左偏 B . 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 C .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D . 左心室肥大劳损
E . 左心室面电压偏高,ST-T提示心肌缺血 55 . 肢体导联QRS波群低电压的诊断标准
A . ≤0.5mV B . ≤1.0mV C . <0.6mV D . <0.5mV E . <1.0mV
56 . 肥厚型心肌病,ECG描述正确的是
A . 左室肥大,心尖型V7~9出现巨大倒置T波 B . ST-T改变常见,心尖型V4~6出现巨大倒置T波 C . 病理性Q波发生率高于心肌梗死
D . 病理性Q波常见于Ⅱ、Ⅲ、aVF、V1、V2 E . 病理性Q波深而宽,时限>0.04s
57 . 食管导联最佳部位记录P波的形态 A . 正负双向,振幅最高 B . 直立 C . 倒置
D . 振幅最低
E . 正负双向,振幅最低
58 . 患者女牲,63岁,冠心病。因发作头昏、胸闷就诊。心电图如图3-14-9所示,应诊断为
A . 窦性心动过缓 B . 多源房性心动过速
C .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D .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E . 心房扑动
59 . 患者男性,26岁,无发热、胸痛及晕厥病史,体检查心电图如图3-19-1所示,结合患者的病史,最可能的诊断是
A . 急性心包炎 B . 变异型心绞痛 C . 早期复极综合征 D . Brugada综合征 E .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60 .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心电图改变不包括 A . 额面QRS心电轴右偏 B . V1~V2导联T波倒置 C . 窦性心动过速 D . 右束支阻滞
E . V4~V6导联ST-T改变
61 . 窦房结为正常心脏起搏点 A . 由P细胞组成
B . 由普通心肌细胞组成
C . 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
D . 由过度细胞及心肌传导纤维组成 E . 由心肌传导纤维组成 62 . DDD起搏心电图表现为 A . 心房、心室顺序起搏 B . 心房感知,心室起搏
C . 受基础起搏频率和AV间期的控制,可有多种表现 D . 仅起搏心房 E . 仅起搏心室
63 . 关于长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离子流的改变是基因分型的电生理基础 B . LQT1型为Iks外流缓慢 C . LQT2型为Ikr外流缓慢 D . LQT3型为INa持久内流 E . LQT1型首选美西律治疗 64 . 图18-8心电图的诊断为
A . 一度房室阻滞 B .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 C . 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D . 高度房室阻滞 E . 三度房室阻滞
65 . 期前收缩最常见的机制是 A . 折返激动
B .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C . 并行心律 D . 触发活动 E . 以上都对
66 . 女性,20岁,常规体检ECG发现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075mV,T波低平,口服心得安20mg,1h后ECG完全恢复正常,首先应考虑
A .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B . 急性心肌炎 C . 扩张型心肌病
D . β-受体亢进综合征 E . 急性心肌梗死
67 . 在心室除极化扩布的大部分时间里
A . 心外膜表面对心内膜表面来说相对呈正电位,综合向量主要由心底部指向更呈正电位的心尖部 B . 心外膜表面对心内膜表面来说相对呈正电位,综合向量主要由心底部指向更呈负电位的心尖部 C . 心外膜表面对心内膜表面来说相对呈负电位,综合向量主要由心底部指向更呈负电位的心尖部 D . 心外膜表面对心内膜表面来说相对呈负电位,综合向量主要由心底部指向更呈正电位的心尖部 E . 心内膜表面对心外膜表面来说相对呈正电位,综合向量主要由心尖部指向更呈正电位的心底部 68 . 三度房室阻滞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 P波规则出现
B . QRS波群规则出现
C . 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 D . PR间期固定
E . 心房率大于心室率
69 . 图12-11的诊断是 A . 室性过早搏动二联律 B . 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
C . 房性过早搏动未下传 D . 间位性室性过早搏动 E . 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70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反复发作心悸不适,来诊当天自觉较好。心电图结果为:P波消失呈锯齿状,频率300bpm,室率75bpm。最可能的诊断是 A . 正常心电图
B .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1传导) C . 心房颤动
D . 完全性房室阻滞 E . 心房扑动(4:1传导)
71 . 患者男性,58岁,冠心病史10余年。心电图检查见图3-8-6,应诊断为
A . 间歇性室内阻滞
B . 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C . 交界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D . 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 E . 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72 . 关于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B . 窦性心律与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C . 频率多在70~100次/分左右 D . 常突发突止
E . 发生的机制为房室交界区内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73 . 心电图上短PR间期可见于 A . LGL综合征 B . 测量误差 C . 未成年人
D . 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及交感神经功能和心率的影响 E . 以上都对
74 . 关于头胸导联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将正极放在右前额,负极置于胸前不同部位
B . 头胸导联在形式上是双极导联,实际上具有单极性
C . 右前额为参考点的电位及相位与地电极无显著差异,接近理想“0”点 D . 右前额距心电源较远,电信号较弱
E . 右前额正对心底部,心底部电活动较弱,其除极化方向与右前额的轴线几乎为直角,对右前额电位影响小 75 . 窦性心律不齐的常见类型有 A .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B .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C . 室性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D . 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 E . 以上都是
76 . 图5-21男性,49岁,既往多次ECG正常,本次因剧烈胸痛4h住院,ECG如图所示,首先应考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