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历
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28小题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 D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所学,宗法和分封制度,对维护周的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利大于弊,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制度以及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B、C项错误;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D项正确。 故选D。
2.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B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关系。 【解答】
刘邦称帝后仍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他严守孝道,并不能说明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故A项排除;
刘邦尊父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专制制度下天子的权
试卷第1页,总17页
威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君主专制,父权应服从于君权,故B项正确;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严重冲击,趋于崩溃,但宗法观念至今一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故C项排除; 题干中未体现君臣关系,故D项排除。 故选B。
3. 古代王朝为维护统治,往往设置机构或人员加强监察。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部,每部设官员一名让他“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这一官员是( ) A.御史大夫 B.监御史 C.刺史 D.锦衣卫 【答案】 C
【考点】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汉代的刺史,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部,每部设官员一名让他乘传周流”,结合刺史的职能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材料“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部,每部设官员一名让他乘传周流”,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设立刺史一名,监察地方,故C项正确。
A项是秦汉时期中央监察制度,排除。 B项是秦朝地方监察制度,排除。 D项是明朝监察制度,排除。
4. 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 )
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 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答案】 C
【考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根据专制主义实质分析对材料的理解。 【解答】
材料揭示了实施三省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于皇权,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三省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制衡关系,故C项正确。
A项说法属于现象,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反映不符,故ABD项排除。
5. 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
试卷第2页,总17页
下相监临”。这反映出( ) A.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B.汉代君权进一步加强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御史大夫职权被削弱
【答案】 B
【考点】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解答】
A.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不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错误。
B.题干所给材料中“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说明御史大夫地位和权力得到提升,联系所学知识,这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权,故正确。
C.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故错误。 D.题干所给材料表明,御史大夫职权得到增强,而非削弱,故错误。 故选B。
6.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唐)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明皇始随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宦官)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封建君主专制相对孱弱 B.内阁诸臣听命于司礼监 C.唐初中枢体制渐被破坏 D.宦官专权因废相而出现
【答案】 C
【考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特点来分析。 【解答】
A.唐朝时期君主专制是不断加强的。
B.内阁诸臣听命于司礼监,应该是明朝内阁制度,不是唐朝。
C.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唐玄宗以后,宦官势力日益增长,唐朝的中枢体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废除宰相是明朝。
7. 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材料现象( )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 B.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 C.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 D.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
【答案】 A
【考点】
试卷第3页,总17页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设立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据此依据材料“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可知A正确。 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排除BC。 D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8. 雍正时期,内阁逐渐分化,兼军机处职责的是内中堂,留守内阁的是外中堂。嘉(庆)道(光)以后,甚至出现了内中堂不看本章的情形。有史书则记载了当时皇帝发布上谕不许军机大臣将部务带到军机处处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军机处日益成为权力决策的中枢 B.内阁与军机处的权力争夺激化 C.内阁地位下降,已经形同虚设 D.军机大臣必须以内阁成员身份入选
【答案】 A
【考点】 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 【解答】
依据材料“兼军机处职责的是内中堂,留守内阁的是外中堂。嘉(庆)道(光)以后,甚至出现了内中堂不看本章的情形”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说法片面,排除。
D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A。 9.
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位 两宋 121位 西汉 47位 明 4位 0 唐 182位 清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B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解答】
试卷第4页,总17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