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0:27:49

1982:五届人大:品德、智力、体育全面发展 1985:《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四有新人” 1993: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1、德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智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心理品质 3、体育:锻炼体魄、养成习惯、热爱生命

4、美育:审美观、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热爱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勤俭节约

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 (看一遍)

1、观察法:准备--实施--整理--得出结论 2、调查法:准备--调查--统计分析

3、历史法:收集文献--推理论证--验证结论

4、实验法:类型: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组实验

步骤:假设--准备--实验-处理结果

5、行动研究法:综合应用各种教育研究法,在真实教育环境中探究教育问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

结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义: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1)课程是知识:学校开设的课程都是从相应学科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

平加以编排

(2)课程是经验: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形制或形态的经验

(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兴趣,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具体表现:(1)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社会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课程论的定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包括:(1)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

(2)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4、课程论的理论基础

(1)课程论与哲学:哲学对课程论的影响分两个层次:

A、哲学本体论层次。

哲学理论影响课程的内涵、基本价值和终极目标; B、哲学方法论层次。

哲学方法论影响课程的具体面貌,影响课程从内容的选择到形式的决定。

(2)课程论与心理学:

A、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学科的主要条件

B、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后对课程论发展发挥极大作用,部分取代哲学对课程论的影响

(3)课程论与教学论:A、离开教学论的基本观点,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最根本基础;

B、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特征、教学活动特点和模式等问题的研究由教学论承担。

5、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2)知识与能力关系问题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支撑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发展的正是分科课程体系; 综合是相对于分科而言的。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关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实施过程中,充分

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科学主义关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与力量;内容上强调提倡和推崇科学;实施过

程中,方法和形式讲究科学性。

二、课程类型 (选择)

1、按课程任务分:基础型课程:读、写、算能力培养

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探究态度与能力培养

2、按课程制定者分:国家课程----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自主课程

3、按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分:分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活动课程(代表是杜威)

4、按照学习要求来分: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良好个性)

5、按照课程呈现方式来分:显性课程(公开课程,直接呈现的;特征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三、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德):范例方式课程论;

赞科夫(苏联):发展主义课程论

观点: (1)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2)教材以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2、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卢梭(法):《爱弥儿》

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美):《教学方法原理》

特点: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等 观点:儿童中心

问题教学法

3、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康茨(美):《学校敢不敢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拉格(美)

布拉梅尔德(美):《教育哲学的模式》

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学校致力于社会改造而非个人发展

四、课程的一般范畴

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

1、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体课程的目标)

(2)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2、课程内容

(1)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围绕课程内容开展; (2)课程内容的不同认识受两方面的影响:

A、课程本质观。取决于人们对课程的本质的认识;

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知识,

经验本位课程观认为经验是课程的核心内容,

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内容就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活动。

B、在课程内部基本关系上的倾向。

3、课程结构

(1)最常见、最一般的结构形态:

--教学计划:课程总体规划

--教学大纲:教材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课本

(2)一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A、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以多样化为特点的

存在方式; B、教科书

4、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1)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

(2)建立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

须包括三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五、课程改革 (记大标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1、改革理念

(1)“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课程改革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情、意)的整合 (5)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总目标:P52

(2)具体目标:①.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1)课程结构调整

存在的问题: ①. 课程类型单一;

②. 科目比重失衡;

改革所作调整:③. 课程类型更趋合理

④. 科目比重调整

(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课程改革的特点) :

①.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②.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 小学至高中设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④. 农村中学课程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4、教育观念改革:(1)教学是创造和开发的过程 (新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开发的过程;

(3)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4)教学重心是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6)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5、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1)学习促进者;

(2)课程建设者 (3)活动开发者

6、改革学习方式

(1)主动性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我要学) (2)独立性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我能学) (3)独特性学习(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学习(强调身体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

(5)问题性学习(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7、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改革下的课程管理:(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3)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考评制度

8、课改后的课程评价

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1)破除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水平的做法

(2)强化教师自评

(3)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开展

考试的改革重点:(1)在考试内容方面: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多次考试机会、多种考试方法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982:五届人大:品德、智力、体育全面发展 1985:《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四有新人” 1993: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1、德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智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心理品质 3、体育:锻炼体魄、养成习惯、热爱生命 4、美育:审美观、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热爱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勤俭节约 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 (看一遍) 1、观察法:准备--实施--整理--得出结论 2、调查法:准备--调查--统计分析 3、历史法:收集文献--推理论证--验证结论 4、实验法:类型:单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