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实验五、原腔动物及环节动物
1 实验目的:以蛔虫为代表了解原腔动物的形态结构以及一般特征;
学习几种常见寄生蠕虫卵的检查方法。以环毛蚓为代表了解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以及一般特征,认识环节动物各纲代表动物并了解其结构特点。
2 实验材料:猪蛔虫浸制标本,蛔虫横切装片,成熟环毛蚓活体及浸
制标本,蚯蚓横切装片,学生自备本人新鲜粪便,示范标本:鞭虫、铁线虫、猪巨吻棘虫、沙蚕、医蛭、螠虫等。 3 实验内容:
3.1 解剖并观察猪蛔虫。 3.2 观察猪蛔虫横切装片。
3.3 涂片法或浮集检查本人新鲜粪便。 3.4 观察成熟环毛蚓活体外形及运动。 3.5 解剖并观察成熟环毛蚓浸制标本。 3.6 观察蚯蚓横切装片。
实验六、河蚌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河蚌外形及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
的一般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种类。 二、实验材料:河蚌活体及浸制标本,河蚌鳃横切片,乌贼浸制标本,
示范标本:田螺、三角帆蚌、扇贝、缢蛭、江瑶等。 三、实验内容
1 河蚌活体观察及内部解剖。 2 河蚌鳃横切片观察。
3 演示:乌贼的解剖及内部结构。
实验七、螯虾(或日本沼虾)及蝗虫
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螯虾(或日本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解剖,了解甲壳纲和昆虫纲主要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种类。 2 实验材料:螯虾(或日本沼虾)活体(或浸制标本),棉蝗浸制标
本;示范:藤壶、对虾、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等。 3 实验内容:
3.1 螯虾(或日本沼虾)活体(或浸制标本)的观察和解剖。 3.2 观察并解剖棉蝗浸制标本。
实验八、昆虫分类
1 实验目的:学习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检索标的使用和制
作方法;了解昆虫纲各重要目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代表种类及重要的经济昆虫。
2 实验材料:各种昆虫成虫的干制针插标本或浸制标本,部分卵块、幼虫和蛹的浸制标本。 3 实验内容:
3.1 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口器、足、触角及翅。 3.2 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变态。
3.3 昆虫纲分目检索及常见种类的认识。
实验九、蛙(或蟾蜍)胚胎及幼体发育
1 实验目的:通过对蛙(或蟾蜍)胚胎及幼体发育的观察,加深对生物发生律的理解。
2 实验材料:蛙(或蟾蜍)卵、蝌蚪。 3 实验内容:
3.1 蛙(或蟾蜍)卵的野外观察; 3.2 蛙(或蟾蜍)蝌蚪的采集;
3.3 蛙(或蟾蜍)蝌蚪的饲养和记录。
实验十、蚯蚓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含氮量的影响
1 实验目的:通过对蚯蚓的饲养、观察,了解蚯蚓的一般生活习性;
并通过饲养蚯蚓前后对土壤结构和成分的分析,了解蚯蚓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含氮量的影响。 2 实验材料:野外采集的蚯蚓及土壤 3 实验内容:
3.1 野外采集一定数量的蚯蚓及土壤;
3.2 分组饲养蚯蚓及观察蚯蚓的一般生活习性;;
3.3 对土壤结构和成分的分析(饲养蚯蚓前后各做一次)。 五、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课纪律等)占10%,实验考试成绩20%。 期末同时出A、B两套题型相似、难度相当、满分100分的试题,考试时任抽一套作为考试试卷。每套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全部或其中大部分题型。 六、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69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4学时;4学分;第1学期开课。 章节 内容 理论课学时 实验课学时 绪论 2 一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2 3 二 原生动物门 6 3 三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2 四 多孔动物门 1 3 五 腔肠动物门 2 六 扁形动物门 5 3 七 原腔动物门 3 3 八 环节动物门 4 九 软体动物门 5 3 十 节肢动物门 11 6 十一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 0.5 箒虫动物门 十二 棘皮动物门 1 十三 半索动物门 0.5 合 计 45 2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的脊椎动物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和动物生理学、生物进化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1、刘凌云、郑光美主编.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二)教学参考书
1、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陈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4、江麦尔等.动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
965
5、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89
6、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参考图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72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动物学是生物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动物学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2、在动物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知识,以便胜任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工作。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安排和选材上充分注意中学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以便提高他们动物学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研究小组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通过对我国动物资源、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新成就的了解,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了解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掌握三个亚门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和各亚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概况,
教学难点:理解原索动物(尾索和头索动物)的特征及在动物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