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2018高一物理前三章专题复习-人教版[整理] 精品

最新-2018高一物理前三章专题复习-人教版[整理] 精品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22:04:22

暑期专题辅导材料一

【教学内容】

本讲为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复习 其内容有:

第一章 力 第二章 直线运动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知识结构图表】

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万有引力、重力 基本 力学中的常见力 弹力 概念 摩擦力 力的图示:反映力的三要素

力矩:M=FL,反映力的转动效果 力的相互性:牛顿第三定律 力 基本原理:等效原理.各分力的总效果与合力效果相同

力的合 基本运算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

成与分解 分解力的常用方法 按其实际效果分解 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三力(不平行)作用而平衡,三力必共点 三力平衡 共点力的 任意两力的合力必与第三力等大而反向 平衡条件: ΣF=0 ΣFx=0 正交分解法:ΣF=0 ?

ΣFy=0

?12?位移公式S?Vt?at0?基本规律?2???速度公式Vt?V0?at???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的推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用

?第一定律??Fx?max?牛顿运动定律?第二定律F?ma?

?Fy?may??第三定律?

【重点难点】

第一章 力

1.三种常见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特征

(1)要物体处在地面上或地球附近,就必受到重力作用;而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弹力产生的条件为两物体接触且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弹力其方向首先必垂直于接触面.其次必与引起弹力产生的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除了要求两物体接触和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外,还要求相互接触的两物体有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上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首先必平行于接触面,其次必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上述分析表明:有些力(重力)的产生并不需要施力物(地球)与受力物(物体)接触;而另一些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则要求其施力物与受力物必须接触.另外,在两个物体的某一接触处,如果产生了弹力,则不一定同时产生摩擦力;如果产生了摩擦力,却一定同时产生弹力,且该处的弹力与摩擦力的方向必然相互垂直. 2.物体受力状况分析的基本方法

分析物体的受力状况是研究物体平衡的基础,在力学中,一个物体通常只受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力中的一种或几种力的作用.其中,物体发生微小形变时的弹力和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往往成为判断的难点.但可根据平衡条件来分析弹力和静摩擦力是否存在:若无这类弹力和静摩擦力存在,物体已能平衡,则它们就不存在.若必须有弹力、静摩擦力存在,物体才能够平衡,则可依据平衡方程解出它们的大小.

为了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掌握分析物体受力状况的方法,提出以下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凡作用点不在研究对象上的力,无论多大,都不能作为研究对象所受的力.

(2)确定研究对象所受重力.

(3)确定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的接触点. (4)在接触点上确定可能存在的弹力.摩擦力. 3.应用正交法解物体平衡问题的基本步骤 (1)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状况示意图

(2)选择适当坐标系,确定不与轴重合的力与轴的夹角,并将这些力正交分解. (3)根据ΣFx=0、ΣFy=0列出平衡方程组.

第二章 直线运动

一、几个基本概念.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把物体抽象成质点的条件是:(1)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2)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虽然不同,但它的大小、形状及转动等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如研究绕太阳公转的地球的运动,地球仍可看成质点).由此可见,质点并非一定是小物体,同样,小物体也不一定都能当作质点. 2.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指质点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位移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路程和位移是有区别的: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时刻和时间.时刻指某一瞬时,时间轴上的任一点均表示时刻.时间指一段时间间隔,时间轴上任意两点的间隔均表示时间,时刻是状态量,而时间是过程量.

4.速度和速率.都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在某一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速率是标量.

5.即时速度和平均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即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内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6.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或者说是描述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运动得越快,或者说位置变化得越快.

速度的变化量是指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用Δv=v-v0表示.速度的变化Δv也是矢量. 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Δv跟时间t的比值.加速度用公式: a=(v-v0)/t表示.由公式可知,加速度的大小决定于速度的变化Δv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t的大小的比值,而与速度v的大小、速度变化Δv的大小无关.它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二、基本规律. 1.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v=s/t 位移公式:s=vt 2.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公式: v?s/t3.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公式:v=v0+at (2)位移公式:s=v0t+at/2 (3)两个重要推论:

v?v平均速度不含时间的关系式: v-v0=2as v?02

2

2

2(4)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t/2=(v0+v)/2

(5)中间位置的速度:

vs/2?

v02?v22

(6)相邻的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通过的位移之差Δs都相等: Δs=s2-s1=s3-s2=……=sn+1-sn=aT三、两个典型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可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其初速度为0,加速度向下为g,取向下为正,有

速度公式:v=gt 位移公式:h=gt/2 2.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将该运动看成是两部分构成的:上升过程是加速度为a=-g的匀减速运动,下落过程是a=g的自由落体运动,各自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且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也可以将该运动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取向下为正,有速度公式:v = v0 - gt

位移公式:h = v0t - gt/2

若求解出的速度为负值,说明物体运动方向向下;若求解出的位移为正值,说明物体在抛出点的上方,若求解出的位移为负值,说明物体在抛出点的下方.

物体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v0/2g 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所需的时间为:tm=v0/g 物体回到抛出点所需的时间为2 v0/g.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重要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超重和失重

1、 超重的定义: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的重量的现象叫做超 重现象.

2、 失重的定义: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的重量的现象叫做失

重现象,当支持力或绳子的拉力恰为零时,叫做“完全失重”. 3、 注意点:

① 速度方向向上,对应物体可能向上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下做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下,也有两种情况.

② “超重”时,超出的部分在数值上等于“ma”. “失重”时,减少的部分在数值上等于“ma”.

③“超重”时,不能理解成物体的重力增加了,“失重”时也不能理解成物体的重力减

2

2

2

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暑期专题辅导材料一 【教学内容】 本讲为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复习 其内容有: 第一章 力 第二章 直线运动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知识结构图表】 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万有引力、重力 基本 力学中的常见力 弹力 概念 摩擦力 力的图示:反映力的三要素 力矩:M=FL,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