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4:17:09

勤业小学 四(4) 沈骏飞

留青竹刻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工艺美术 ,具有悠久的历史。常州的留青竹刻在风格上写实与写意兼具 ,具有笔墨情趣浓郁、线条富有张力的艺术效果 ,

是一门宝贵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应通过各方的重视和努力,使留青竹刻这门古老的工艺美术形式薪火相传,绵延赓续。苏东坡曾有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体现出竹子与文人的紧密关系。竹刻即是一门与文人画有关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琳琅满目的以竹子为原材料的工艺美术形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竹刻有圆雕、透雕、皮雕、浅雕等种类,其中皮雕又称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概述

留青竹子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留青,即是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常州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传说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竹

刻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并早已取得卓越的成就。国家出版的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崛起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并涌现出徐秉方、范遥青、徐秉言等一批代表性传人,徐秉方、范遥青的作品在美、英等国展出时,几度形成轰动盛况,并引起外国朋友学习、研究中国常州留青竹刻的热潮。

所谓“留青”是通过竹刻的浅刻、浮雕、圆雕等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来表现自然的千态万物、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竹刻用材极为讲究,刻者大多亲自进入山区选伐生长四年以上的阴山竹,经日晒二年后,方可使用。留青竹刻制作技艺有如下步骤:整形、描图、修改、切边、铲底一件精品要经数月才能完成。常州留青竹刻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工艺笔筒和臂搁等表现形式。

竹刻演进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 差异首创出阳文浅 ,以竹的 外皮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 (即 青皮 )刻 图纹,将 剔除青皮 后的竹肌 名家都兼精

做底,

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

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 家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搜索更多关于: 留青竹刻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勤业小学 四(4) 沈骏飞 留青竹刻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工艺美术 ,具有悠久的历史。常州的留青竹刻在风格上写实与写意兼具 ,具有笔墨情趣浓郁、线条富有张力的艺术效果 , 是一门宝贵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应通过各方的重视和努力,使留青竹刻这门古老的工艺美术形式薪火相传,绵延赓续。苏东坡曾有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