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析近年来江苏高考地理试题 - — 需向更加稳定与精确迈进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析近年来江苏高考地理试题——— 需向更加稳定与精确迈进
高三教师分析高考、反思教学, 是每年的重要功课。教师教了什么, 学生学了什么, 高考考了什么, 又分别到了什么程度? 在对三者关系的思考中, 常常看到教师有如下取向: 一是将教学内容更加聚焦于易于测量的高考范围之内, 以达到“所教即所考” 的境界。抱这种态度的教师难免会将应试教育观念直接带入教学, 导致教学内容过难、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易接受的现象。二是看到纸笔测验形式的高考难以实现评价全部课程目标的局限, 从而否认高考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作用。毋庸置疑, 如果既希望教师不纠缠于考试内容的变化, 以教学来迎合高考, 又希望高考变化推进中学课程改革, 那么, 就有必要基于课程标准, 从教学与评价的角度, 来审视高考命题的质量。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以地理学科为例, 教师为达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这条标准, 可以结合学情与教材, 将标准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区别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 运用图表解释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 运用图表解说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然后, 围绕以上学习表现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设计评价样题, 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与评价过程有机融合, 体现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高考命题基于标准吗? 虽然我国目前还缺乏检视高考与标准一致性的有效框架工具, 但我们不妨从以下维度来考量江苏省2008年以来的高考地理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内容、范围、题量的一致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三个地理必修模块中的“标准” 共计47条, 而江苏省2008年以来的地理高考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其中的重要标准, 覆盖率达到90%左右。但是, 考查同一标准的考题所占分值历年有较大差异, 例如, 以“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这一标准为基础的命题, 在2008年试卷中就设计了单选题、双选题以及综合题三种题型, 在必考部分100分的分值中占到了18 分;2009年仅出现一道双选题,分值为3分; 今年则为三道单选题, 分值6分。由此可见,命题在均衡性上还存在不稳定性。认知要求的一致性。受以往高中地理考试说明来源于教学大纲的影响, 与课程标准相比较, 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还不够具体, 例如“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的表述就缺乏可观察、可测量性。因此, 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的高考题目命制, 在设问关键词与标准的一致性上还存在欠缺。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主要有: 描述、阐述、分析、说出、说明(举例说明)、绘制、归纳、简述、概括、比较等。2008年、2009年必考部分三道综合题考查学生的认知要求, 包括对比、分析、建议、概括、描述、说明等, 而今年则把更多的设问集中在了原因分析上, 对学生的其他高级认知要求不多, 与课程标准丰富的认知要求不相符合。当然,也有切合标准的好命题, 如今年第23题以全球变暖为背景, 以一幅表达辐射热交与大气保温关系的“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为情境, 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这一标准的达成, 体现了与标准的一致性。但是, 缺乏与标
准在认知要求上更为全面、精确、稳定的一致性,依然是高考命题的缺憾。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在这三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但受命题技术的限制,在探究式地理问题的命制方面还存在不稳定性。可以
说, 江苏省进入新课程以来的地理高考试卷命制, 总体上较好地反映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但还需要向更加稳定和精确的方向迈进。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改善方向。改善考试说明。可以将考试说明发展成为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 详细、精确地说明学生达成学业的要求, 提升高考基于标准命题的精度, 引导教师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改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使用已近8 年, 其所提供的学业评价理念、评价维度框架、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升评价素养。高考命题人员和教师都应该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方法, 改进双向细目表, 设计体现认知层级的测试框架和反映表现水平的评分规则, 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总之, 基于标准实现教、学、考三者的良性互动, 将最终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收获。
从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可以看出——— 重“双基”也重综合能力 __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湘玲深圳观澜中学王明友
2010年是广东继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之后, 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高考模式的第一年。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总体难度不大, 人文地理比重大于自然地理。试题继承了前几年新课改的精神, 继续强调能力立意, 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图像数据判读分析以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凸显了高考文科
综合考试所要求的“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以及“ 论证和探讨问题” 等四项综合能力。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呈现出了以下特点:突出主干创新问题情境和去年X科地理试题相比, 今年地理试题的分值减少了三分之一, 试题数量减少了六成, 但试题所涉及的主干知识点没有太大变化。全卷涉及的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基本都是必修内容及其延伸。从整体来看, 试题没有超出考试大纲和地理学科的边缘知识。考核的知识点中蕴含着地理重要原理、规律,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等基本的地理观念, 以及分析、推理、综合、论证、计算等地理核心能力, 这为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在考查知识时, 试题没有刻意避主趋偏、避重就轻, 而是老问题, 新情境, 别出心裁, 破解了为回避猜题而避主趋偏的现象。【例】广东文综地理卷选择题第7 题: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 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 其成因是: (图略)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 固结成岩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影响, 是学生应知应会的比较简单的知识。但试题以新颖的动态发展模拟图为情境, 以三峡大坝为命题切入点, 平中见奇, 老题新考, 符合地理新课改“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的基本要求。此外,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是也地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
念, 今年的广东文综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 挖掘其隐含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体现了地理学科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性。试题取材广泛, 关注或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较多。如选择题第1 题, 考查了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的问题, 折射了“循环经济” 这一热点问题。沙尘暴是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 今春沙尘暴频繁爆发, 给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选择题第9题以此为切入点, 考查了沙尘暴降尘的有益影响, 看似剑走偏锋, 实则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0(4) 题开宗明义, 考查了学生对“节能减排” 问
题的认识水平。第41(4
) 题通过让学生分析内蒙古西南部某市豪华新城入住率不高的原因, 反映一些地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图表立意突出能力考查地理试题有别于其他学科试题的突出特点, 就是运用图表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及学生的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今年的文综地理试题虽然题量大幅度减少, 但依然保持了学科命题的基本特点。全卷共有各种图表8幅, 其中区域图1幅, 坐标统计图4幅, 模拟立体景观图1幅, 表格2幅, 圆形示意图1幅, 饼状统计图1幅。其中, 选择题第2题要求学生运用坐标统计图考查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该试题把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在同一坐标图中反映出来, 这是命题的首创, 堪称“老树新花”。学生必须认真阅读甲、乙两地资料, 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选择题第10题、第11题使用了“我国东部沿海某市人口净迁移模式图”, 图表暗含了某市不同区域间人口净迁移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阅读、比较、分析, 作出相应的选择。该题组把比较抽象的城市化知识, 如郊区城市化、城市空心化等概念, 用直观的图形和数据反映出来, 不失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上乘试题。该试卷图表类型多样, 从不同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摆脱了“死记硬背” 式试题的束缚, 对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难易恰当趋向人文素养
该试题难易度把握较好, 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 不偏不怪。试题排序和布局由易到难, 具有很好的梯度, 综合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这样的试题设计, 对引导考生解题、稳定考生情绪有积极作用。如第41 题的前3 小题均是看图答题, 难度较低。第4小题设问升级, 让学生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 在一组工业中挑选三类工业部门进入工业园区, 并说明理由。本题暗合了广东目前如火如荼的产业园经济, 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对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了一层。从全卷的知识结构看,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约为35∶65, 明显倾向于人文地理的考查, 这应该是广东地理试题有别于其他省区地理试题的突出特点。反观前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 大量纯自然地理知识的考查脱离现实, 而且偏难,是重“地” 而轻“理” 的突出表现。事实, 人类一切活动都基于一定的自然区域(地) 之上, 地理学科主要探究的应是在此之上的人类活动规律或活动方略(理), 而非单方面的纯自然地理。2010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的这种突破性尝试, 必将带动地理课堂教学方向性的改变, 这也许正是命题人的匠心所在。综上所述,2010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贯彻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较好地反映了地理教学、命题、学科发展三者的特点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试题中所体现的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以及注重“双基”、突出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为地理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对2010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的分析可见,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备考中, 应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形成地理知识体系,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主干知识教学。倡导重视主干知识教学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 在文综试卷里, 每一学科内容所占比例不大; 高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考生的知识、能力进行检测, 试题偏与难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包括两方面: 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原理和 规律; 二是地理图表的识读、分析与应用。因此, 在教学中要抓住主干知识点,
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理解,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形成点线面一体的主干知识结构。加强图表识读技能的培养。地理学科中的图表识读技能包括读图、析图、绘图以及图文互转等。读图是要让学生读懂图中有什么, 析图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地理学科对地图的考查始终是个重点。因此,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强化读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图文互换、图图转换, 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既要教会学生一般的读图方法, 又要训练不同图形的判读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归类建模。归类既包括对教材知识的归类, 也包括对同类试题答题方法的归类。建模是在归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思维模板。从试题来看, 高考文综地理已不再偏重于考查课本上识记的知识, 而侧重于考查由地理原理、规律等生发出的可再生知识。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教材知识的归类, 尤其是对各种地理简答题的分类及解题思路的总结, 构建答题思维模板。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迁移。每年的地理高考都不回避热点区域、事件和问题, 今年就涉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城市化等。考热点并不等于超纲超标, 其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能力。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要将热点与常规割裂开来, 而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之中, 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评价社会问题, 但不能过分追逐热点问题, 更没必要猜题、押题。
_抓住主干知识贴近生活实际 ■安徽省合肥一中方小培
2010年安徽高考地理试题题量不大, 信息丰富, 难度适中, 梯度明显。全卷12道地理题考查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 试题扎根于课堂, 原型多取自教材, 对课堂教学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对今年的安徽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会给地理教学带来很多启示。抓住根本, 梳理知识, 构建体系。地理知识纷繁复杂, 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近两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立足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突出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对于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和复习, 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多层次、多角度地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 以干带支, 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充分利用地理图表系统进行复习。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中几乎逢题必图, 今年的安徽文综地理试题也有7幅图表。因此, 地理课堂应加强针对性训练, 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绘制图表等地理技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中的各种图表资料, 要求学生图图互换、图文互换、图表互换, 研究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一些图像来表达文字内容, 利用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 也应充分利用区域地图, 将重要的地理事物有机串联起来。形成正确的地理思想和方法, 提升学科能力。在高考命题中, 自然地理往往关注形成因素, 多围绕格局、过程、机理等方面展开; 人文地理更关注区位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区域地理关注区域特征、发展面临的问题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习惯, 训练地理学科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关注社会热点, 重视乡土地理2010年安徽地理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并将其与地理知识、原理有机融合,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运用地理原理、方法解决问题。试题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特点。因此,本地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始终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期待试题进一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