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练习
1、人口数量变化规律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下列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是
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组成的合理性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 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 2、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3、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应该是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m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4、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
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5、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
数据如右表。试推断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中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6、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8、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
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2
1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10、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
相对的稳定。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11、(06·江理综)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
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D.互利共生 1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生活着的鱼
B.被污染后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真菌
C、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的一个菌落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蘑菇和苔藓 13、在一所林区中学,生物老师带领该校学生,对学校附近的栎树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
鸟类调查。调查资料和数据见下表。请仔细阅读和研究调查表后,回答:
(1)在生物学上,该林区的全部点斑林鸽构成一个 ,而林区的全部鸟类及与鸟类
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构成一个 ;该林区的全部生物与其 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叫做 。
(2)林区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是由该种群的 等特征决定的。
种名 点斑林鸽 普通鸟 绿背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 褐山雀 煤山雀 沼泽山雀 大山雀 戴胜 乌鸫 北红尾鸲
参考答案:
1-5.DDBCA 6-10.DCBAD 11-12.BC
林冠层 12 m以上 977 1035 1989 1076 1590 1350 172 496 27 12 —— 乔本层 5~12m 14 435 3510 1764 3728 3293 1200 1480 135 41 —— 灌木层 1.2~5m 9 30 2061 1309 1343 2325 1676 3928 447 147 435 草被层 地被层 0.9~1.2m —— —— 315 175 840 585 876 2072 190 525 480 —— —— 85 86 —— —— 76 24 —— 276 284 2
13、(1)种群 群落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