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八周传统文化
24、玄奘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 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 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以及玄奘西行取经的意 义。 教学难点: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 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 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 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 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 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 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了解重点段层次
三、默读(2-10)自然段,思考: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 一画)(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四、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学识 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 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 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 2)单人匹马走沙 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 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 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 ——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 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 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 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 结合资料思考, 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 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 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 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 交流了资料, 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 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 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 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设计:
24、玄奘取经
历经艰险,百折不挠 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