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在批判地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可见,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详见P32四点:(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物质世界。(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现代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其一,它为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整个世界,从巨大的星系到微小的基本粒子,从实物到表征相互作用的场,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大分子到复杂的生物圈。。。。。所有这些客观实物,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他们一方面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属性,一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进一步证实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物质性和实践性的考虑已经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中最基本的准则。
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现代信息论、控制论、微电子技术和脑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不管多么复杂,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而不是什么神秘的超物质的东西。人脑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物质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
其二,在现代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还表现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的认识与运用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升华与运用的具体
化。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意识,反对各种腐朽意识和现代米线的武器。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即要求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来探究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规律,科学意识要求我们追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不断创新。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止息。在21的世纪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5-39)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人在自然界中产生,又通过实践改造对象性世界。二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除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因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含地包含着四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 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物质生产实践构 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 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 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无疑是格外引人瞩目的理论热点、亮点,同时也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一)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理论热点,其实就是对社会现实热点的关照和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的发展奇迹凸显了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之成为人们热议的重点。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三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最具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则是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功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土壤之中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客观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是理论的解读和诠释,历史的演进和理论的逻辑是一致的。因此,作为理论热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实际上就是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照,就是理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对这条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没有这条道路的开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产物。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并对其内容作了概括。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始终跟踪研究现实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性成果,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对这一制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它们相互融会贯通,彼此依存促进,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有所偏废。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苦苦追求的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3.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42-43)怎样看待人们在实践中夸大或忽略主观能动性的片面性错误?如何才能把握好主体选择的自由度?
4.怎样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49)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或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P50-51)
6、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P54-5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世界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发展的方法论,即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到全面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主次矛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
或者: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7) 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67-69)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70)
4.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72-73)
(一)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说明人的认识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