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年级寒假第3讲-应用题一(教师版) - 图文
第三讲 应用题一
一、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又称间隔问题,主要是研究间隔数(段数)、棵数、每段长度、路长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诸如爬楼梯、锯木头等这一类实际问题.
1. 直线型植树问题分为以下三类:
1)两端植树:在植树的线路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段数多1,即:棵树=段数+1. 2)一端植树:在植树的线路两端都植树,则棵数等于段数,即:棵树=段数.
3)两端都不植树:在植树的线路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树比段数少1,即:棵树=段数?1.
2. 封闭型植树问题: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面植树,棵树等于段数,即:棵树=段数. 3. 基本关系:段数=总长 每段长度;总长=每段长度 段数.
二、方阵
行数和列数相等的正方形方队叫做方阵,例如学生排队,士兵列队时横排、竖排相等. 1. 实心方阵:总人(或物)数 = 最外层每边人(或物)数 最外层每边人(或物)数. 2. 实心方阵和空心方阵:
1)方阵无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就少2,每层总数少 ;
2)每层总数= [每边人(或物)数 ] ; 每边人(或物)数=每层总数 . 3、空心方阵:总人(或物)数 = (最外层每边人(或物)数? 层数) 层数 ; 总人(或物)数 = (最外层人(或物)数 最内层人(或物)数) 层数
三、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特点是问题中每一同类量都要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分配不足时,称之为“亏”,分配有余称之为“盈”;还有些实际问题,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时,如果每人少分,则物品就有余(也就是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就不足(也就是亏),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属于按两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
注意:1.条件转换; 2.关系互换.
1
四、年龄问题
计算有关年龄一类的问题叫做年龄问题,它一般以和差、和倍以及差倍应用题的形式出现. 年龄变化基本规律:1.两人年龄差不变
2.两人年龄倍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时间改变 3.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年龄的增加量相等
注意:上面的规律适用于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关系,但若涉及到一人年龄与另几人年龄和之间的关系则
另当别论.
计算年龄问题的基本方法:几年后的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的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五、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公式: 1. 如果假设全是兔,那么则有
鸡数=(每只兔子脚数×鸡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2. 如果假设全是鸡,那么则有
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的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鸡数=鸡兔总数?兔数
六、平均数问题
1. 平均数问题是把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
几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2. 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它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不能反映某一个具体的数据. 3. 解平均数问题,关键是要找准总数量及对应的总份数.
4. 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
5.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1
从甲地到乙地原来每隔45 米要装一根电线杆,加上两端的两根一共有53 根电线杆,现在改为每隔60 米安装一根电线杆,除两端的两根不需要移动外,中间还有几根不需移动? 【分析】 (53?1)×45=2340m
45、60 的公倍数:180、360
2
2340÷180=13
不需要移动的杆:13+1=14,除了两端的:14?2=12
例题2
【一】有一群学生排成三层空心方阵,多9 人,如空心部分增加两层,又少15 人,问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 增加的两层人数为:9 +15=24(人),这两层人数之差是8人,因此最里层有(24 ? 8)÷ 2 = 8(人),
现在的方阵共5层,那么最外层有8 + 8× 4=40(人),知道最外层人数及层数就不难求出总人数是105 人.
【二】仪仗队员组成两个实心方阵,甲方阵每边16 人,后来两队合在一起排成一个中空方阵的丙方阵,丙方阵最外层一边人数比乙方阵最外层一边人数多8人,又原来甲方阵的人正好填满丙方阵空心.求原 乙方阵每边的人数(指最外层一边人数)是多少?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乙方阵外再增加8 ÷ 2 = 4层的话乙方阵与丙方阵最外层人数相等,此时若将丙方
阵的空心填满,那么增加4 层后的乙方阵与填满空心的丙方阵总人数也相等,,由此可得:乙方阵总人数+ 新加4 层的人数= 丙方阵总人数+ 甲方阵总人数= 甲方阵总人数+ 乙方阵总人数+甲方阵总人数,可见乙方阵新加4 层所需人数等于甲方阵总人数的两倍.那么乙方阵新增加4 层所需人数为16×16× 2 = 512(人),那么原乙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为512 ÷ 4 ÷ 4 + 4 ? 2× 4 = 28(人)
例题3
夏令营营员们到一招待所住宿.若每间宿舍住6人,那么就多14人;若每间宿舍住7人,那么就多1间宿舍.有多少个营员?有多少间宿舍?
【分析】 每间6 人多14 人每间7 人多1 间说明少7 人
(7+14)/(7?6)=21 间21*6+14=140 人
例题4
一人从家出发到会所参加会议,先用每分钟走50米的速度走了2分钟,如果这样走下去,他就要迟到8分钟;后来他改用每分钟60米的速度前进,结果早到5分钟.这个人从家到会所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 设从家到会所还有X 分钟开会
(X+8)*50=(X?7)*60+2*50 X=72 分钟50*(72+8)=4000 米
例题5
小飞家是个四口之家.今年爸爸妈妈和小飞的年龄和是125 岁,爷爷比小飞大57 岁,爸爸比妈妈大2 岁.5 年前这个家庭成员的年龄和为107 岁.这个家庭成员现在各几岁? 【分析】 今年爸爸妈妈和小飞的年龄和是125 岁,5 年前年龄和是105岁,说明小飞现在3 岁,爷爷60 岁;
3
爸爸妈妈的年龄和62 岁,爸爸比妈妈大2 岁;有和差问题得妈妈30 岁,爸爸32 岁.
例题6
箱子里红、白两种玻璃球,红球数是白球数的3倍多2 只,每次从箱子里取出7 只白球、15 只红球.如果经过若干次以后,箱子里剩下3只白球、53 只红球.那么箱子里原有红球多少只?
【分析】 假设每次一起取7 只白球和21 只红球,由于每次拿得红球都是白球的3倍,所以最后剩下的红
球数应该刚好是白球数的3倍多2 .由于每次取的白球和原定的一样多,所以最后剩下的白球应该不变,仍然是3个.按照我们的假设,剩下的红球应该是白球的3倍多2,即3×3 + 2 =11(只).但是实际上最后剩了53 只红球,比假设多剩42 只,因为每一次实际取得与假设相比少6 只,所以可以知道一共取了42 ÷ 6 = 7 (次).所以可以知道原来有红球7×15 + 53 =158 (只).
例题7
在一次考试中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类题共22 道.选择题和填空题每题4 分,解答题每题10分.这次考试总分是100 分,其中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分值比填空题多4 分,这次考试有多少道选择题?多少道填空题?多少道解答题?
【分析】 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分值一样,可以归为一类.如果这次考试的22 道题全是解答题,则总分应是:
22×10 = 220 (分),但实际总分是100分,所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共有:(220 ?100)÷(10 ? 4)= 20(道),解答题有:22 ? 20 = 2 (道).选择题比填空题少:2×10 ? 4 =16 (分),选择题有:(100 ? 2×10 ?16)÷ 2 ÷ 4 = 8 (道),填空题有:20 ? 8 =12 (道).
例题8
某次数学竞赛原定一等奖10 人,二等奖20 人,现在将一等奖中最后4 人调整为二等奖,那么二等奖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1分,一等奖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3 分.那么原来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平均分多多少分?
【分析】 (方法一)调整后得一等奖的有10 ? 4 = 6(人),平均分提高了3分,说明原来求一等奖的平均
分时,这6个人给所调整的4人一共添了6 × 3 = 18(分);调整后得二等奖的平均分提高了1分,一共用了1× (20 + 4) = 24(分),说明计算新的平均分时所调整的4人一共拿出了24分平分给得二等奖的每个人;上面两部分合在一起,就可以求出原来一等奖的平均分比二等奖的平均分多的分数为[3× (10 ? 4) +1× (20 + 4)] ÷ 4 =10.5(分).
(方法二)矩形图,其中横向代表获奖人数,纵向代表平均分.相比较前后两次,减少了矩形1, 增加了矩形2 和矩形3 .前后两次总分不变,所以矩形的总面积不变.所以,矩形1的面积等于矩形2 和矩形3 的面积之和.这样可以求出原来一等奖的平均分和现在二等奖的平均分的差;从而就能求出原来一等奖的平均分和二等奖的平均分的差.原来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平均分多 [3× (10 ? 4) +1× 20] ÷ 4 +1 =10.5(分).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