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关系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关系实证研究
作者:蔡宗鹏 郑学高
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2期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后,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增长迅速。本文通过对2008年后广义货币供给量、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投资、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本文实证分析在研究角度、数据搜集、方法处理上相较于以前的研究都有所改进。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 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投资 消费 问题的提出
货币供给量是各国货币部门在其货币政策中时常采用的一个中介目标,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对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资源进行疏导和调配。2008年后,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施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为例,金融危机后,由2008年1月的417846.17亿演变为2013年9月的1077379.16亿。不到六年的时间,增长了157.84%,相较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量相似的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按汇率计,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而相较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更是相差甚远;我国同期GDP同比增长率一直稳定在8%左右的高增长水平;同期CPI累计增长率较大(详见图1:M2、GDP同比增长率、CPI累计增长率)。这一时期内货币政策更多关注于经济增长而非稳定币值。由宏观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观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一种内生性矛盾:即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必然是以牺牲物价稳定为代价的。再者,经济增长是货币传导机制里的最终目标,货币供给量实际上是从多个方面对最终目标进行影响,如:投资、消费、出口等。而仅仅以描述统计方法和粗略的横纵向比较为依据来分析和研究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在此基础上还需做更加精确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献综述
在研究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国内文献中,大部分研究者会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但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与结论。就笔者所参考2000年以来的近三十篇相关文献,多数研究者将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如朱慧明、张钰(2005),杨奇志、朱胜男(2012)等。将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相对较少,如杨建明(2003)。而对于货币供给量具体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相关文献没有做出合理规范的解释说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