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促进
论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促进
美育总是以一种感性、直观、形象、有趣的情感教育方式,把丰富的价值体验渗透到教育内容中去,这一特点使得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中有着突出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概念由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席勒在1973年写就的《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作出系统阐述。在席勒看来,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人性的自由,凭借其“游戏说”的理论主张,他认为人在审美想象的游戏中将一切实体的经验与理念加以“悬搁”,突破了原有的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想象与思维的分裂与断层,“从这种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的形式的尝试中,终于飞跃到审美的游戏。”1这种审美自由的内涵使“实在与形式的统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受动与自动的统一”2等人的各个方面的统一都得到了贯通。可以说,将美育界定为人性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是近代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生存理论的基石所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出现“美育”一词,但美育早在六艺教育中就得到了体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礼与乐相辅相成,对“乐”的强调,就体现了一种对审美纯粹的培养。我国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3
美育不是单纯的对美学理论的说教,而是通过对美的观察和鉴赏达到完善人
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的教育。
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存,其定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的美育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即通过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的教育。狭义的美育定义注重肯定艺术在美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广义的美育认为美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作为基本出发点,一切美的形式与活动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而达到美化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美的事物,学习美的理论,对自身进行审美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美学三大
种类)的审美观念,培养人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鉴于本文主要探讨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广义的美育更符合本文的阐述。高校美育就是致力于利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美的形态对高校学生进行情感净化、性情陶冶,并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教育。
二、美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础 1. 历史文化的渊源
中国的礼乐文化由来已久,周公集前朝经验完善做法,将制礼作乐作为统治手段,道德与艺术由此相生相伴。这种文化渊源和风俗习惯为思想家和教育家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重要的教育内容。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正是因为乐对礼的僭越心生不快,他在《论语·八傦》中描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之所以热衷韶乐,就在于韶乐内容形式都能够尽善尽美,武乐却形式优美内容略逊,内在与外在的契合正好与孔子所追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谋而合,与孔子所憧憬的理想人生境界一致,即达到美与善的结合。《礼记·乐记》对礼乐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尝试,“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4礼与乐、道德与美本来就是相辅相成,指向统一的。另一位儒学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志”,读书坚定意志,礼节美化人心,经典树立志向,自古以来德育、美育、智育即融为一体,共同作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这一历史渊源是美育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理论支撑。
2. 主导思想的融合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相一致的。可以说马克思的该理论是至今为止最科学、最深刻的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理论,《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现实性需要,更是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包含四方面:第一为人本质得到全面实现,即人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社会属性得到发展与丰富,因为人只有置身于社会中其能力的形成、表现与发展才可以得到实现;第二为人自身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现实需要为人全面发展的动力与条件,精神与物质需要,社会与个人需要的有机统一才能使人的需要得到全面的满足;第三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主要内容是指人在身体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审美素质等一些方面全面的进步与提升;第四为人个性方面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人主体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即人的智慧、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充分发挥的过程。该学说同样为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两者相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属性,因为在个体审美的初期阶段是美善不分的,高校审美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进而达到对道德的真理认知和思想觉悟的提高。美育正是从思想道德的领悟与认知中将真、善、美的和谐与要求体现出来的,由此达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相互融合,并且还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具艺术性,方法更加先进。
3.理论自身的优势
美育理论的真正系统成型还应该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开始算起,席勒认为人本来就既存在感性的天性,又存在理性的天性。只有当人的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时候,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是自由的人,这是一种美的自由,其和谐统一是真正的理想的美。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美,就必须经过审美的过程。因此,审美成了沟通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在人类由自然的人向道德的人的生成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正是这种中介的作用,才使人从自然走向自由,从感性和理性的分离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成为可能。这便构成了席勒美育的“中介说”。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三种人和与此相应的三种状态 (三个发展阶段)。三种人即感性的人、理性的人和审美的人。这三种人及其相应的三种状态即发展阶段,是每个个人和种族为实现完美的人性都要经过的,而且都要遵循物质状态—— 审美状态—— 道德状态这个次序来运行。这三个阶段或长或短,但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被超越。“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或阶段,不论个人还是全
人类,如果要实现他们的全部规定,都必然要以一定的次序经历这三个阶段。当然,由于偶然的原因——这些原因或者是外界事物的影响,或者是人的自由任性——个别时期可能有时延长,有时缩短,但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完全跳跃过去,就是这些时期前后衔接的次序也不可能由于自然或意志而有所颠倒。人在他的物质状态中只承受自然的支配,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种支配,在道德状态中他控制了这种支配。”6席勒还指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中发展而来,而不能从物质状态中发展而来。”7“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的转移,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完成。虽然这种状态本身对我们的见解或者意向不起什么决定作用,因而对我们的智力的和道德的价值也丝毫没有影响,但是,这种状态是借以达到见解和意向的惟一必要的条件。一言以蔽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8这就是说,美提供了一个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使感性的人先成为审美的人,从而成为理性的人,最终成为人性完整的人。因而,美育就成为了培养全面的完整的人的一种手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一致。
三、美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吁求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理论教育倾向于对学生进行价值理念的宣传与教授,它隶属于政治理论教学部门的工作;行为教育主要是指引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以及日常行为规范,该工作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完成。针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应该充分利用美育,即把它作为理论教学的内容参与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中,又把它作为行为教育的手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 1、 美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提升民族道德素养的学科,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升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但在特定的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没那么理想,存在——教学内容编排陈旧、教育方式缺乏美感以及社会道德下滑和个人信仰危机等问题,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极不匹配。美育是一种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它最终目的是造就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以及获得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美育通过美的思想、美的理念、美的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