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说明 - 图文
图4.2-2基本组合弯矩(KN*M)
图4.2-3基本组合轴力图
4.2.5抗浮计算
本区间盾构隧道最小覆土为7.8m,不计侧壁摩阻力,结构抗浮安全系数1.22≥1.05,满足要求。
31
4.3盾构隧道防水及防蚀 4.3.1防水 1) 防水原则
(1)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防排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并遵照有关规范执行。
(2)在采用高精度钢筋混凝土管片的前提下,根据管片的形状,采用能适应变形量大,具有较高耐久性、耐应力松弛的性能优良的材料,设计制作特定结构形式的框形橡胶圈,满足衬砌接缝防水要求。
(3)以管片混凝土自身防水,管片接缝防水,区间隧道与车站竖井接头、联络通道接头防水为重点,确保区间隧道整体防水性能。
2) 防水标准与要求
(1)区间隧道及连接通道等附属的隧道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2;平均渗水量不大于0.05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渗水量不大于0.15 L/(m2?d)。
(2)管片采用C50高强度混凝土制成的高精度管片,抗渗等级采用P12。
(3)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结构混凝土渗透系数不宜大于5×10-13m/s,氯离子扩散系数不宜大于8×10-9cm2/s。当隧道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应采用相应的耐侵蚀混凝土或在衬砌结构外表面涂刷耐侵蚀的防水涂层,其混凝土的渗透系数不宜大于8×10-14m/s,氯离子扩散系数不宜大于2×10-9cm2/s。
(4)管片接缝必须设置一道密封垫沟槽。防水材料的规格、技术性能和螺孔、嵌缝槽等部位的防水措施除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32
(5)管片接缝密封垫应满足在设计水压和接缝最大张开错位值下不渗漏的要求。
3)衬砌混凝土自防水
衬砌混凝土自防水的要求在管片生产中,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规范的材料选购、严格的生产控制和检测等措施来确保管片的抗渗性能。对于用在地下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性的地层内的管片,可在管片背面涂防水涂料等,以加强自防水性能。
4)接缝防水设计
为了满足接缝防水要求,在管片接缝处设置了弹性密封垫、嵌缝等防水措施,并以弹性密封垫为主要防水措施。
(1)弹性密封垫防水
弹性密封垫的材料选择首先应能满足防水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弹性密封垫作为隧道防水的主要防线,其选择必须慎重,从结构和防水材料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角度出发,确定选用复合式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垫。
在变形缝处,为适应更大的接缝变形量;采用加厚的弹性密封垫(可以通过粘贴水膨胀橡胶条实现)。封顶块纵向插入时要求采用减摩润滑剂,防止止水条错位过大甚至完全错开而影响防水效果。弹性密封垫必须由足够粘结力的粘接剂固定于管片上,这对封顶块、邻接块的纵缝管片面尤其重要。
(2)嵌缝防水
在弹性密封垫寿命期满之后,虽然无法更换密封垫,但作为第二道防水线的嵌缝材料是容易剔除并重新嵌填新嵌缝密封胶,保证隧道长期防水效果。
嵌缝范围:进出洞20环、联络通道两侧各10环及变形缝处等变形量大的衬砌环段进行整环嵌填,其余区段则在拱顶45°范围和拱底90°范围内嵌填。
嵌缝材料:嵌缝槽密封材料采用聚硫密封胶。
33
为了进一步加强接缝防水,提高弹性橡胶密封垫的耐久性,防止管片环纵缝均有的凸面造成的回填注浆液、渗漏水漏至拼装面;并减少盾尾密封油脂的浪费,可在沿沟槽外侧的环纵缝空隙处设置膨胀橡胶止水条。
5)螺栓孔及吊装孔的防水
螺栓孔防水采用可更换的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圈,利用压密和膨胀双重作用加强防水。
当吊装孔和注浆孔结合使用时,为减少注浆孔作为隧道渗水的薄弱环节,在吊装孔的管片外侧50毫米的素砼,当需要进行衬砌背后二次注浆时,将吊装孔素砼破开,作为注浆孔使用。注浆孔设置一道水膨胀螺孔密封圈加强防水。
6)管片其它部位防水
管片角部应粘贴未硫化的丁基橡胶腻子薄片。管片通缝拼装后形成的“十”形缝及错缝拼装后形成“T”形缝是防水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要求在管片角部粘贴橡胶薄片,以加强角部防水,包括防止同步注浆浆液的漏入。
附属结构与主隧道间的施工缝要求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防水。因区间隧道的联络通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因此可按矿山法隧道的全包防水做法进行处理,通道两端采用背贴式止水带和预埋注浆管的方法进行刚柔过渡防水处理。
7)洞门防水设计
(1)盾构进出洞时,用特殊的帘布橡胶圈以及可靠的固定装置,减少漏泥、漏水。
(2)改善井圈灌浆材料及工艺,使之适应变形;用特殊形式止水带与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密封胶加强抗裂与防水。
(3)盾尾空隙回填灌浆材料,不仅应有利于控制地面沉降,也是构成隧道外围防水圈的重要材料。灌浆材料采用双液浆。
3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