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说明 - 图文
2.4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人工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生活用水及给排水管涵的渗透入渗补给,水位、水量与地形及季节关系密切,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勘察期间实测场地上层滞水静止地下水位埋深为1.50-3.80M,相当于黄海高程17.77-21.45M。上层滞水对拟建工程施工影响较小。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3-5混合层及4层砂层中,主要接受侧向地下水的补给及侧向排泄;第四系全新统饱和砂土层3-5、4层孔隙承压水与长江水水力联系密切,呈互补关系,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水量较为丰富。根据徐东站抽水试验结果显示,勘察期间承压水位埋深约5.00m(高程17.00 m)。根据武汉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承压水测压水位标高一般18.50-20.0m,年变幅为3-4m。
古河道沉积物12层砾卵石中也赋存有部分孔隙承压水,主要接受侧向补给与排泄,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岳家嘴站观测水位约20.0m。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下部基岩中,主要接受其上部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下渗及侧向渗流补给。基岩裂隙水与承压水呈连通关系,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小。
根据邻近工程(徐东高架)水质分析成果,同时结合场地范围内环境调查情况(沿线无污染源),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修改条文有关规定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判定本区间地下混凝土结构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T3;环境水对混凝土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低于H1。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相关规定,本工程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
11
类别为Ⅰ类(一般环境),建议地下混凝土结构综合按I-C作用等级考虑。根据大地导电率和土层电阻率试验可见场地范围内地基土对钢结构具有强~中腐蚀性。
2.5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主要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各类原位测试成果,经工程地质类比综合确定。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如表2.5-1。
12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表2.5-1 地层 编号 1-1 1-2 1-3 3-1 3-2 3-2a 3-4 3-5 4-2-1 4-2-2 6-1 6-2 C、φ(三轴 重度 C、φ(直快)UU) 地层名称 γ (3kNCk Ck /m) (kPaφk (kPaφk (o) (o) ) ) 杂填土 素填土 淤泥质粘土 粘土 粘土 粘土 19.0 18.3 15.0 18.4 18.3 18.9 8 10 10 23 17 25 13 16 0 0 24 33 18 8 5 12 9 13 6 15 34 35 14 14 16 32 26 38 22 34 23 28 3 6 7 9 5 8 13 12 压缩模量 Es (MPa) 2.6 2.0 6.1 4.5 6.5 3.5 7.0 20.0 24.0 6.5 8.0 承载力 σ0 fak (kPa(kPa) ) 70 40 120 85 140 75 105 220 270 140 220 45 125 90 150 80 110 220 270 145 230 pu (kPa) 80 215 165 280 145 205 440 540 260 430 无侧限抗压强度 qu(kPa) 18 55 48 61 27 30 56 62 静止侧压力系数K0 0.70 0.48 0.50 0.38 0.52 0.60 0.38 0.37 0.45 0.44 基床系数 (Mpa/m) 渗透系数 渗透性 -6(×10cm/s) 200 3.7 5.0 1.1 1.2 1.0 25 600~6000 17000 19000 1.0 0.8 弱 微 微 微 微 微 弱 弱中 强 强 微 微 粉质粘土 18.1 粉土夹粉质粘土、粉砂 细砂 细砂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 18.4 19.2 19.8 19.4 19.6 6(水平) 5(垂直) 32(水平) 31(垂直) 21(水平) 19(垂直) 37(水平) 33(垂直) 17(水平) 11(垂直) 22(水平) 25(垂直) 30(水平) 25(垂直) 35(水平) 27(垂直) 36(水平) 34(垂直) 47(水平) 44(垂直) 13
地层 编号 C、φ(三轴 重度 C、φ(直快)UU) 地层名称 γ (3kNCk Ck /m) (kPaφk (kPaφk (o) (o) ) ) 粉质粘土 粘土夹碎石 砾卵石 19.7 20.1 21.0 36 44 0 15 17 44 50 65 15 17 压缩模量 Es (MPa) 13.0 18.0 [33] 承载力 σ0 fak (kPa(kPa) ) 360 500 510 370 510 510 pu (kPa) 690 960 1250 无侧限抗压强度 qu(kPa) 75 80 静止侧压力系数K0 0.35 0.33 0.25 基床系数 (Mpa/m) 渗透系数 渗透性 -6(×10cm/s) 0.5 0.5 微 微 10-1 10-2 12 13-3 残坡积粘19.5 50 19 [23] 260 260 520 80 0.41 1.0 微 性土 强风化泥18c-1 23.7 60 17 [43] 350 350 800 100(水平) 120 弱 岩 中风化泥近不可18c-2 25.0 160 28 1500 1500 4500 600(水平) 20 弱 岩 压缩 强风化泥20a-1 23.5 80 28 [43] 350 350 800 100(水平) 120 弱 岩 中风化泥近不可20a-2 24.6 180 38 1000 700 2100 400(水平) 15 弱 岩 压缩 挤压破碎20s 22.4 60 25 [42] 300 300 600 100(水平) 150 弱 带 注:C、φ(直快)系根据土工试验结合原位测试结果,按照《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 159-2004)相关标准给出,为总效应力指标,[ ]中数字为变形模量。
78(水平) 78(垂直) 85(水平) 83(垂直) 65(水平) 50(垂直) 40(水平) 35(垂直) 600-1200 弱中
1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