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登高教师版学案

登高教师版学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5:01:06

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吴燕 审核:姚学霞

登高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预习单

1、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58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1

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吴燕 审核:姚学霞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在重阳佳节登台的。 3、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明确: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

活动单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在首联和颔联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一)、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二)、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三)、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2、品味颈联,诗人的“悲”有几层含义?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登台,求长寿;独登台,无亲朋也。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秋天的悲凉感受。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的漂泊之苦。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常年到处飘泊流浪,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

2

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吴燕 审核:姚学霞

飘泊,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肃杀的秋景,诗人心中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3、品味尾联中作者的情感,试分析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导引: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板书: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巩固单

1、古诗鉴赏。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

明确:①这首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②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③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3

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吴燕 审核:姚学霞

2、古诗鉴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中一二两句。

明确:①诗中一二两句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借“朝雨” “客舍”“杨柳”之景③营造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浓厚的离别、留恋之情。

反思单

4

搜索更多关于: 登高教师版学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吴燕 审核:姚学霞 登高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预习单 1、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