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
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文章插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这件事,交代了带妈妈回大陆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词语的妙用注意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和拟人化的词语,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这句话从多个角度对母亲进行了描写,从“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可知母亲回家的迫切希望。
(4)本题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①母亲被时间之流带至她当下的现实:时间的这种“带领”自生命之初就已开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母亲急于要回的“家”并不存在于空间中,而是以记忆的方式存在于“时间”里.因为时间不可逆,所以她的“家”是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返回的,这既是母亲的悲哀,也是人类共同的悲凉之处。
(5)本题是对题目作用和含义的考查。题目的作用有:1作为文章的线索、2运用比喻或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4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5概括文章内容、感情的触发点;6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回家”是全文的线索,也是中心事件;“回家”一词语带双关:一方面,它既是母亲的心愿,也是儿女送母还家的真实行为。
(6)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细对比作答,注意生活常识和过于绝对化、片面化的说法一般都是错误的。16段“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这段话运用了听觉、视觉等描写手法渲染过去时光,不是白描。因此D项“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准确。 故答案为:(1)兄妹四人(兄妹们)送生病的母亲回大陆的故乡。
(2)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妈妈的病情,同时交代了我们带妈妈回大陆故乡的原因,照应上文三个兄弟“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陪妈妈回家或在火车站妈妈“步履细碎”等内容。 (3)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妈妈要回家的强烈愿望以及找不到家的惶恐。 (4)①既指火车在奔驰,也指妈妈的记忆在迅速倒回到过去。②妈妈从大陆到台湾直到现在的一段生活经历。
(5)“回家”是串联全文的线索:送母亲回家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在这一过程发生。
“回家”一词语带双关:一方面,它既是母亲多次表达的心愿,也是儿女送母还乡的真实行为,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6)D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3.现代文阅读(2016?丹东)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别样的礼物
①从小到大收过许多礼物,当时会喜上眉梢,也会把玩上数日,随后往往置于一隅,任其蒙尘。唯有那份礼物,因其特别,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
②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
③门外突然响起了嘈杂声,接着好像是父亲和什么人说话的声音,然后父亲就进来喊我起床,告诉我学生们来看我了。我睁开蒙胧的睡眼,问父亲钟点,才发觉竞昏昏沉沉地睡到黄昏。我刚想下地,学生们就拥了进来,一个、两个、三个……挤了满满一屋子。 ④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问着我的病情,劝慰我好好休息;我也询问着他们的功课和这一天班级里的情况。
⑤这时,我注意到班长向大家使了个眼色,孩子们纷纷开始翻再书包,然后变戏法似地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递到我的手中。原来是孩子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我喜欢看的书、精致的八音盒、漂亮的发夹、还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蜜橘……刹那间我的被子上堆满了礼物,我被五彩缤纷的礼物簇拥着。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静静地落下来。这些和我相识仅仅半年的孩子们用他们质朴的行为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时语塞,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
⑥“小岩,你还没给老师送礼物呢!”听到同学的提醒,一个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孩子慢慢靠近我的床边。
⑦噢,是他!这是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平日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
⑧他怯怯地站在我的床边,脸已开始泛红,似是鼓了很大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没钱买礼物,我送您一个祝福作礼物,行吗?”说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睛里有亮亮的光在闪动,像是蓄着一泓秋水,那样清澈透明,看着这个平时总是寂然无声,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孩子,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⑨“老师,祝您健康!”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祝福,然后羞涩地低下头去。啊!多么别样的礼物!多么真挚的关怀!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谁能说他的礼物不名一文?谁能嘲笑他用语言表达祝福的心不够坦诚?他的礼物不正是古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最好诠释吗?在世俗面前,这礼物多么超然,多么独特,多么价值不菲!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强烈,带给我的感动是如此撼动我的心!我拉过他的手,将他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
⑩岁月流逝,步履匆匆,让人淡漠了许多往事、许多心境、许多朋友,年过半百的我,站在岁月的门槛上,淘尽了生活的尘粒,对过往的生活竟深深地起了再回首的眷念之意。看着散落在柜子里的一些礼物,突然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心情了,于是“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又一次漫上心头。
(原文有改动)
(1)请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温馨 眷念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选文第⑨段划线句“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7)小岩毕业时,“我”作为老师,曾为他写过一段临别赠言,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和祝福之意。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以“我”的口吻写出这段赠言。 【答案】(1)温馨 眷念
(2)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令“我”感动。或“我”生病时,收到小岩送的一份别样的礼物,“我”的心被感动了。
(3)用“别样”暗示文章中心。“礼物”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她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学生,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受学生爱戴,看重师生间情意的师德高尚的人。
(5)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带给“我”惊喜与感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
(6)交代了小岩家境和他平日里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解释了“我”对小岩能来看望“我”感到意外的原因,突出了小岩对老师情感的真挚,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做铺垫。
(7)亲爱的小岩:感谢你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独特的礼物,你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老师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纯真。祝你学业有成,前途似锦。
【解析】【分析】(1)抄写一定要整洁,规范,注意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要美观。(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求语言简洁。(3)标题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去写,可以从两方面出发,先看标题是否是一件物品,如果是,它往往会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接着再看物品前面的修饰词,是否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4)总结人物形象要从文章的事件中去提炼。从“我”生病学生去探望,可见“我”是给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从“我”接受 小岩最简单的祝福中,可以看出“我”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5)要求是哪些修辞方法,可以肯定不是一种。它们的表达效果要具体分析,比喻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小岩的感动。排比可以从增强气势和感情两方面回答。(6)插叙往往是对故事情节的补充和衬托。先分析插叙的内容,再分析思想感情。(7)这是发散思维题,既要写出“我”对小岩在“我”生病时来探望的感激之情,又要写出我对小岩今后的祝福。还要符合老师的口吻。
答案:(1)抄写正确,工整即可。(2)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令“我”感动。或“我”生病时,收到小岩送的一份别样的礼物,“我”的心被感动了。(3)用“别样”暗示文章中心。“礼物”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她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学生,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受学生爱戴,看重师生间情意的师德高尚的人。(5)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带给“我”惊喜与感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6)交代了小岩家境和他平日里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解释了“我”对小岩能来看望“我”感到意外的原因,突出了小岩对老师情感的真挚,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做铺垫。(7)结合文章表达感谢之意,有祝福,表述符合老师身份。示例:亲爱的小岩:感谢你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独特的礼物,你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老师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纯真。祝你学业有成,前途似锦。
【点评】本文讲述了“我”教学时生病了,学生来探望,并且给“我”带来了最朴素的礼物,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事。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理解,这些题目就会好做些。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息,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①,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