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形声字中省声问题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形声字中省声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吴丹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省声”是许慎在《说文》中分析汉字结构理论的一种条例,它主要是指某些形声字声符的部分形体的省减。省声字在《说文》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共有326个。但是它所引起的争议和问题却比较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概括,以期对于“省声”现象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省声的源流 省声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51-02 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造字或用字的人为了追求汉字形体的整齐匀称与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省去一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省声。从古至今,关于“省声”的研究有很多,总的来说,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对于“省声”现象不太赞同或反对,另外一种是批判性的接受。下面本文将从“省声”的来源谈起,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探讨“省声”产生的原因。 一、“省声”的源流
我们先来看《说文》对于“贞”和“耿”两个字的说解:“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蛰。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耿,耳著颊也。从耳,煌省声。杜林说。耿,光也。从光圣省。凡字皆左形右声,杜林非也。”从以上对两字解释可以看出京房、杜林两个人曾经提出过省声、省形的说法。而据记载,京房生活在汉宣帝时期,杜林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人,这两个人的时代远早于许慎。从此,可以得知在东汉之前就有人研究省声、省形的问题。进而可以推测至少是东汉时代(许慎之前)已经有人提出“省声”的概念,并用之解说文字。
在唐代,《说文》经过了一次较大的整理,即李阳冰对此书的勘定。其书现已不存在,无法窥其全貌。但我们仍能从《说文系传》的《祛妄》篇中约略地了解到李阳冰的省声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阳冰对《说文》中的省声是既有否定,也有自己造的省声。他是承认省声这种现象的,至于他的具体省声观就难以得知了。
宋元之际,研究《说文》较有代表性的是郑樵和戴侗。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字学家都承认省声现象的存在,甚至还有人把《说文》中非省声字说成省声字。到了清代,“说文学”发展到一个研究的高潮,出现了“说文四大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省声”的判定、原因、质疑、修改等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后人研究省声影响很大。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以阐述许慎的字义解说为主,故对于“从某声省”多依大徐本之旧,不加改易。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对许慎之说常有改订,把某些“既非会意”的字,往往改为省声,如“宋,居也。从占,从木,读若送”,从八与从木会意。王筠的《说文句读》明确提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以省,用来做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一般不可以省。并且他还对形声字可省的四种情况进行了归纳。到了近现代时期,文字学家们对于“省声”的认识也是存在分歧的,主要是怀疑与批判两种,下面具体论述。 二、对“省声”的怀疑
唐兰先生在他的《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及省声时说:“《说文》里常讲到省形或省声,但往往是错误的,因为凡可以称省,一定原来有不省的字,而《说文》里所说,大都不合这个原则。”[1]在他的另一部书《中国文字学》对省声论述更为详细。他说:省变本是文字演化里,应有的一种现象,凡是省文,一定原来有不省的写法,可是《说文》里的省,却不一定如此,往往不省就不成字。并且他认为:省声字凡是无不省之形的,都是错的,并且举出段、严、王之说为证。段玉裁怀疑许氏的省声,严可均、王筠认为某些省声字错误,这是事实。但是,省声字凡是无不省之形的,都是错的。这一论点三家无一家提出,但唐兰先生的观点给后来研究省声的人影响很大。我们认为他的观点有点绝对化,不完全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梁东汉先生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一书中认为:“《说文》所收的省声字,不但?多有可疑?,而且大部分都不是什么?省声?字。”[2]姚孝遂先生在《许慎与说文解字》一书中更断言:“《说文》凡言省声,十之八九是不可靠的。”[3]看来,他们对“省声字”否定的较多,承认的很少。经本植先生在《古汉语文字学知识》一书中也提出:“形声字声符可省略一部分,这是汉字使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事实。但是许慎所说的?省声字?有许多是不可信服的。”[4]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关于省声的研究大都固定在对《说文》里省声现象的分析与批判,他们对“省声字”主要持否定的态度,甚少赞同。但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省声现象的客观存在还是予以肯定的。 三、对“省声”的批判接受
从众多的文献及论文资料来看,对于“省声”的批判接受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比如,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关于“省声”研究的论文有将近三十篇,其中,大部分的论文都是持这一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对“省声”进行分析。如:李敏辞的《“省声”说略》、吴东平的《〈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何九盈先生的《〈说文〉省声研究》等。
陈梦家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提出“省声”和“读若”“某声”“读若某同”同样是标音的一种方式并举例说明同声符的字在读音上是有区别的,“可见省声亦是声读的比况”。同时他承认“省声与亦声,历来的传写本都有伪易增夺,必须经过一番校勘的工夫”。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朱德熙,在《说省声》一文说:“省声者,所以训一字之声读也”。[5]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论》一书中把省声字分为三类:一类是把字形繁复或占面积太大的声旁省去一部分;一类是省去声旁的一部分,空出的位置来安置形旁;一类是声旁和形旁合用部分笔划或一个偏旁。他一方面承认了形声字的存在,同时也提醒说:“虽然省声字是一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