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7份)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案打印版 教学设计打包下载(WORD)版
为北方的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提供了可能. 阅读中国的水问题
通过这个阅读, 需要能够了解:
中国存在的水问题, 从现象上看, 可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等问题.
⑴水多: 共涝灾害多, 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 据世界银行估计, 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 其中洪水占三四成, 涝灾占五六成.
⑵水少: 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河道外用水较多, 造成河水断流, 地下水位下降. ⑶水脏: 水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等.
⑷水浑: 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引发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三、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 其中容易开垦的部分已被耕种, 面积为15.4亿公顷. 其余虽有潜在的被开垦的可能性, 但是或由于土壤肥力水平不高, 或由于通达性受到限制, 必须有较大投入才能有效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思考 依据图3.4, 分析以下问题.
1.依据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世界人口、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耕地面积三条曲线, 分析世界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
点拨: 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地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目前人类已经面临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供求矛盾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 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动态平衡(如虚线所示), 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将怎样变化?
点拨: 从图3.4可以看出, 开垦土地只能把这样的困境延缓一段时期. 更何况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 农业生产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
3.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 世界土地资源前景将怎样变化?
点拨: 从图3.4可以看出, 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 世界土地资源能把这样的困境延缓一段时期.
4.你认为开垦土地、使农业产量翻番的可行性怎样?为什么?
点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 但是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 因为从图3.4提供的信息说明, 耕地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1.耕地面积总量大, 但人均占有量小
中国土地资源中耕地面积有1.28亿公顷, 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 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 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 2.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 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1)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耕地中日8.4%分布在东南半壁, 11.6%分布在西北半壁.
(2)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只有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多于0.3公顷. 自然条件较好和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市, 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 3.随着经济的发展,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近年来, 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均不断增加, 占用了不少耕地, 使得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图3.5). 思考你是怎样认识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趋势与发展前景?
点拨: 在唐代以前, 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们开发的土地在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自唐、明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加,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步下降. 到了近代, 可开垦的土地有限, 加之各种建筑用地面积加大, 而人口仍然快速增长, 导致人均土地面积将进一步下降. 目前我国人口仍然在增长, 后备的耕地资源有限, 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 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下降的趋势.
思考1.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或实地调查, 了解学校附近地区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情况, 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点拨: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由教师提供资料的方式进行,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到当地土地局或实地进行考察, 获得有效数据.
2.针对此种情况, 建议采取什么对策?
点拨: 对于本部分, 可以发挥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4.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 低产田约占1/3
由于人口增加, 为了满足粮食供应的需求, 人们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强度, 致使土地退化严重, 加上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和施用农药等, 使耕地受到严重的污染, 更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产消费量只占世界的1/4. 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 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 居世界第三位, 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 贫矿多, 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 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到目前为止, 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到2020年, 资源保证程度更低, 特别是绝对需求量大的石油、铁、铜、铝、硫、磷等重要矿产缺口大, 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课堂讨论: 结合我国的石油资源问题及其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来展开讨论, 让学生体验到矿产资源短缺的严重性、紧迫性, 从而为树立节约矿产资源的意识和行为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3.1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
概念、意义、分类: 二、淡水资源短缺 (一)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供应少 2.需求量大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二)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3.时间分配不均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三、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 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 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 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导入: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用一点, 少一点, 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 对于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如何才能解决其开发与消费中所产生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