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用版)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教案

(通用版)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43:01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

1.种群

(1)判断种群的三要素

a.同一地点: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种生物:个体间没有生殖隔离。

以上两个要素保证了种群内个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具有同一个基因库。 c.全部个体: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量很多的种群可以采取估算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实值。

(5)不是所有种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6)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多种形式,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包括不受密

度制约的“J”型增长和受密度制约的“S”型增长。 2.群落

(1)判断群落的三要素: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全部生物。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优势种是群落命名的重要依据。 (4)群落内的各种生物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包括种间斗争(寄生、竞争、捕食等)和种间互助(互利共生等)。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垂直方向上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种群呈镶嵌分布。

(6)群落的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7)群落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虽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1.用样方法调查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且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

2.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3.从理论上讲,第二次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4.环境条件适宜时,物种入侵后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类似于“J”型增长( ) 5.“J”型增长中,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在“S”型增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6.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7.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8.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9.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科学思维 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 1.种群 (1)判断种群的三要素 a.同一地点: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种生物:个体间没有生殖隔离。 以上两个要素保证了种群内个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具有同一个基因库。 c.全部个体: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