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doc
惠济区2018年教学科研工作意见
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科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切实履行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引领、评价”职能,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加强新课程实施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强化教研方向引领
1.加强课程标准研究。围绕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尤其是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明晰育人方向。探索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使之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遵循,提升育人能力。
2.加强教材研究。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重点,组织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开发适合学科教学的德育资源,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二、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高位发展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2018年,要继续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力度,努力通过顶层设计,形成学校整
体课程体系,规范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特别是新建学校的课程规划,保证学校在正式投入使用时,能够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1. 培育推广区域课程改革先进典型。重点发现培育一批体现课改理念、具有特色的课改先进典型,总结经验,组织多种形式的展示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1)组织新建校开展课程规划方案评比交流活动,促进新建学校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前期准备工作,提升我区新建学校的办学品质。 (2)继续加强创客课程的研究,组织专题培训,选取实验学校,深入推进课程实施。
2.加强课程实施研究。基于课堂教学实证数据,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强化学习方式变革研究,探索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路径。
三、深化课堂变革,构建区域课堂特色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建设的主渠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打造高效课堂,方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科学、持续、绿色的发展。
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研究。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与学方式的有效方法,发现并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2.加强课堂有效形态的探索。在2017年评选道德课堂有效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有效形态的探索与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品质。
3.推进常态课三级达标工作。组织小学常态名师课第二轮次和中学第一轮次验收工作;成立第二批常态名师课教师工作坊;制定2018年常态名师课教师工作坊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区域名师和新教师培养进程。
4.扎实开展第四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总结2017年的有效经验于成果,提高2018年的工作实效。
四、推进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深度发展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
1.进一步探索数据驱动教学改进的实践路径。开展2017年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数据解读交流活动及2018年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工作,引领学校从经验主义教育走向实证主义、数据主义的教育之路。
2.持续推进小学学业评价改革。继续开展“惠济区小学学科质量审核及评比”工作,强化过程督导,指导学校深入开展评价改革。
3.开展中学增值评价研究。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继续探索中学增值评价研究,通过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引导学校更加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加强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问题的研究与指导。开展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研究,充分发挥评价引领教学和促进学习的作用。
五、加强中高考工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认真学习贯彻考试改革的有关文件,高中阶段要将“高考备考的有效性研究”作为重点,认真研读和分析《考试大纲》及说明,明确新高考命题的特点及趋势,领会高考方案改革的精神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考策略。根据质量预测情况,明确每一阶段考生存在的薄
弱环节,采取具体措施,确保高考备考的科学与有效。
2.初中阶段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与检测》,近三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命题方向,在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避免备考的盲目与无序。合理制定复习计划,抓好培优补差工作。积极邀请专家到我区指导备考工作,并与先进学校建立联系,引进优质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六、加大科研力度,实现科研兴区兴校
1.加强过程督导,为学校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做好省、市、区三级课题管理,通过专家引领、过程指导、专题研讨、汇报交流等形式,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2.强化课题意识,以研究助推质量提升。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题研究意识,形成“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思想,提倡小课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过程中,注重总结提炼,逐步形成富有特色、能够促进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教科研成果,助推教育质量的提升。
3.做好《惠济教育》,发挥宣传、交流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改革《惠济教育》的投稿、评审、编审制度,提高其宣传、推广惠济教育的职能,为建设宜学惠济发挥其应有作用。
惠济区教学研究室 2018年3月5日
附件1:惠济区教学研究室2018年工作行政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