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生物学案 5

高三生物学案 5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4:54:30

临河三中生物教研组

高三生物学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使用时间:2014年1月 编印者:张永杰 审定者: 生物组 回扣基础要点

1.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生物的 个体。

提醒:满足3个条件——一定的自然区域、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才构成种群。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 或 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 的数量特

征。

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a.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 、个体 的种群。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 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b.估算法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这种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 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 或 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③种群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④应用: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3)年龄组成

第 1 页 共8页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 型、 型、 型。

③图解:

种群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种群数量 情况 亡率情况 变化趋势 所属类型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④意义:可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 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③应用: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 或 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③应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拓展: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 2 页 (共8页)

临河三中生物教研组

对位训练

(1)如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 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 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 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 化。则这种变化为 ( )

(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 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第 3 页 共8页 (3)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3.种群的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挖掘教材P63图)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或 。 (2)类型及实例:水稻的 分布;杂草的 分布;瓢虫的 分布。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

1.模型构建的形式、步骤及意义 (1)表现形式及意义

通过 和数学方程式表现种群数量变化,属于 模型,可以用来描述、 和 种群数量变化。 (2)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t=N0·λt(N0为该种群的 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

第 4 页 (共8页)

临河三中生物教研组

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若λ>1,种群密度增大,为 型种群;λ<1,种群 密度减小,为 型种群;λ=1,数量不变,为 型种群)。

(3)曲线及解读 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①曲线1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c.特点:无K值,持续增加;

d.影响因素:N0(即起始数量),λ值。

②曲线2

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b.特点:保持相对稳定。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 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1 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c.特点:有最大值K值,K/2时斜率最大, 增长速率最大。 ②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 b.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 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

4.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 5 页 共8页

灭鼠 捕鱼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最大增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 长速率) 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在K/2,捕捞后,鱼的 鼠效果 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最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 大容纳量) 不适合鼠生存 件,尽量提升K值

5.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6.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 ,也可表示达尔文自 然选择学说中 的部分。

第 6 页 (共8页)

临河三中生物教研组

对点训练:(4)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5)右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 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 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哪一点

① ② ③ ④ A b a c d B d c b a C d b c b D c a d c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 。

2.意义:对有害动物的 、野生生物资源的 ,以及对濒危动物种群的 ,都有重要意义。 四、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第 7 页 共8页 (1)植物——样方法:样方的获取——随机取样 (等距法或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大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样方的数量——不能太少,计算时应去掉特别悬殊的数据,并求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线不计下线,计左线不计右线”的原则。

(2)动物——标志重捕法: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有大的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生理活动,不易脱落。

(3)微生物——显微计数法:计算时不要忘记稀释倍数的计算。计数时同样遵循“计上线不计下线,计左线不计右线”的原则。

(4)土壤小动物——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对点训练: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7)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第 8 页 (共8页)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三生物学案 5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临河三中生物教研组 高三生物学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使用时间:2014年1月 编印者:张永杰 审定者: 生物组 回扣基础要点 1.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生物的 个体。 提醒:满足3个条件——一定的自然区域、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才构成种群。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 或 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 的数量特征。 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a.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 、个体 的种群。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