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选读 练习
16.(浙大附中期末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
子曰“管仲之器①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⑤。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器:器量,气度。②三归:市租。⑧摄:兼职。④树:动词“立”。塞门:为遮挡门外视线而正对大门口筑的短墙,相当于后来的照壁。⑤反:通“返”,归,还。坫:古代设于堂上供宴饮时放空酒杯用的土台子。何晏集解:“反坫,反爵(酒器)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返爵于坫上。”
(1)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有什么理由? 答: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答案:(1)第一问:管仲是仁者,管仲不知礼。第二问: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百姓免受异族的统治。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原因是国君的门前建有照壁,管伸也在自家门前建有照壁;国君为了两国的友好,宴请别国国君时,设有回放酒器的土台;管仲的家里也设有这种土台。这种做法有违君臣之礼,
(2)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这表明孔子在仁的问题上是知权达变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