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选读 练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 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
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乙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讲和谐,要做到以和为贵,就应当调和各种矛盾,就应该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有这样,才能和气生财,和平共处?才能走向社会大同。
(2)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和”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2)不正确,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儒家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8.(2012创新预测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欲善而民善。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9.(台州中学第二次统练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
乙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
答案:(1)犯上作乱(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示例: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陷老母于不仁。
10.(2012创新预测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
答案:(1)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2)认同: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能活用知识,自主寻找规律。
不认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施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要诲人不倦。 11.(杭州十四中第三次月考题)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倒装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答案: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句子,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对身体衰老,身心疲惫的感叹,对周公的崇敬,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中礼崩乐乱的无奈。
(2)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 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 ,因此孔子批评他。
12.(杭高第七次月考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答案:(1)恬淡潇洒放达。
(2)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是积极的。 13.(东阳中学2011届第三次测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甲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乙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联系《论语》的有关论述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3)正确。“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虽然提倡道德教化,但并不排除功利主义,他认为管仲是舍大取小的功利主义态度。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
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规范社会的伦理,而是要实自己的政治抱负。
14.(嘉兴一中2011年4月月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甲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2)
(1)孔子认为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为什么?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乙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指在生活中不走极端,凡事处处折中调和。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3)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⑵答案: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
(3)中庸”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凡事处处折中调和“的“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15.(义乌中学2011届第一学期期中卷)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以身作则。
示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不正确。
16.(浙大附中期末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
子曰“管仲之器①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⑤。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器:器量,气度。②三归:市租。⑧摄:兼职。④树:动词“立”。塞门:为遮挡门外视线而正对大门口筑的短墙,相当于后来的照壁。⑤反:通“返”,归,还。坫:古代设于堂上供宴饮时放空酒杯用的土台子。何晏集解:“反坫,反爵(酒器)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返爵于坫上。”
(1)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有什么理由? 答: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答案:(1)第一问:管仲是仁者,管仲不知礼。第二问: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百姓免受异族的统治。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原因是国君的门前建有照壁,管伸也在自家门前建有照壁;国君为了两国的友好,宴请别国国君时,设有回放酒器的土台;管仲的家里也设有这种土台。这种做法有违君臣之礼,
(2)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这表明孔子在仁的问题上是知权达变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