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复习资料
(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甲(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2)一致。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认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 乙 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阳场口中学2011年三月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
《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文:老子的话意思是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绍兴一中2011年4月高三回头考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 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适中(度)”交往。(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乙文 不正确。“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1. (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
忠: 恕: (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
乙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3)宋儒所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结合孔子的言语加以分析。 答案:(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
(2)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
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
(3)不一致。孔子所说的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面对君臣父子关系时,强调各守其分,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的情况也同样应该反对,而宋儒的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与绝对化,即只讲臣子的义务,而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2(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3)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3.(杭州学军中学12月月考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4.(杭州外国语学校3月月考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甲
《论语》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诗句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
乙
孔子一直提倡“礼乐”的重要性。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这和当时隐居避世的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的理想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
(2)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礼乐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重义崇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们认为富贵如同浮云,聚散不定(或为时短暂,或于己无关),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不会受富贵的诱惑,不会迷失自我,能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
(2)不正确。孔子思想的主导面是积极入世,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只是在“天下无道”时才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而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是怀着无为的襟怀主动选择避世的。 5.(镇海中学、绍兴一中联考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
答: 答案:(1)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
6.(宁波效实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卷)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7.(温州八校联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甲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