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报告 - 图文
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会在研究中思考,在学习中反思,在活动中思辨,并通过小论文写作提升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以美国一部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2-3年级)使用的教材《一面旗帜,一个国家》(One Flag,One Land)为例,它要求培养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语言艺术能力、写作能力、演说能力、搜录资料能力、论证能力。——摘自《历史教学问题》(1999.1)。通过比较,不难看出,西方的历史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课题的界定
核心概念 界定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而且活动形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5
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独立探究的活动形式。历史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对于部分独立探究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根据自己的情况承担部分课题任务,培养合作的精神与协调的能力。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掌握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探究。 作为教师、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班级、年级、学校团队活动的形式,面向班级、年级、学校的所有学生,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形式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很广的参与性,它可以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并非仅仅指从一种学习方式转为另一种学习方式,而是强调学习方式应有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对于开展历史综合实践而言,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活动形式,实际上也是在践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有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中止”。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
6
高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的基础和关键。为此,历史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切实把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必须耐心等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理解。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意设疑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多是经过间接的方式来获取的,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和史家的主观性,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教师在讲课时要把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展现给学生,为学生作示范。例如:对某一历史事件,教师可提问学生从事件中“得到哪些启示?”、“吸取什么经验?”;对某一历史人物可问“学习什么精神或品质?”、“怎样看待?”、“如何评价?”等等,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用新观点,新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独创见解。例如:教师在讲完《抗日战争》后,有的同学就提出:“我们县来没来过日军,有没有抗日事件发生?有哪些历史人物?”、“八路军为什么要在敌后抗日”等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孟津横水的万人坑遗址、烈士纪念馆参观,听老八路讲日军在孟津的累累罪行以及孟津的抗日活动。到常袋德育基地学习,听邓艳辉老师讲解常袋人民抗击日寇的故事,学生们感慨万千,学生马梦格写的小论文《不能忘却的历史》在历史小论文评比中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这一切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潜力可挖,关健在于教师怎样去引导,怎样去设疑。
7
(2)注意史论结合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学习历史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应深入浅出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观点去说明问题,坚持两点论,如用阶级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以评价秦始皇为例: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既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又要指出他的过失。
(3)“二法”不可偏废 二法指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历史教学中,不仅有生动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概括,而且一系列有联系的历史概念也可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就是归纳法的应用。例如: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内容,可从中概括什么历史规律。反之,也可用演绎法,从历史结论出发来寻找特殊性。例如:同样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手段,而日本、俄国却采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呢?引导学生寻找史实依据来论证。“二法”的应用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成果,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学生查阅资料,寻找论据首先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及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然后,按照此中心和范围,组织4~6名学生为一课题小组,分工协作。这既提高了获取相关信息的效率,也节省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分析,鼓励学生做必要的读书笔记。并开展寻访古迹、实地考察、采访历史见证人和历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