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10118)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
一、加强分类指导。总结借鉴晋江等县市发展经济的经验,坚持市场导向,立足县域区位和资源优势,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沿海及中心城市周边县市,要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以发展临海产业和为中心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配套型产业为重点,建设一批新型城市和卫星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市,要实施大城关战略,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支持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率先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力争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二、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快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扶持县域加快建设重大社会公益设施。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促进从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转变,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继续实施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试点。扩大县城和中心集镇规模,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重点开发区功能,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园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依托产业园区,增强大型企业、民营龙头骨干企业对县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支持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地方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形成县域主导产业。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做好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协作配套,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大力建设服务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的副食品基地,发展绿色食品种养加工、生态旅游。建立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市、县(区)联合建设产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第三节 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小城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在联接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拉动内需中的重要作用。
一、深化小城镇改革建设试点。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载体作用,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抓好小城镇规划设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夯实小城镇经济基础,强化产业支撑,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延伸拓展。大力实施镇容镇貌综合整治,大幅度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积极引导农村人口与产业向中心镇集聚,促进小城镇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加强小城镇与城市的有序分工、优势互补,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二、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县级行政管理权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单独设立综合执法、行政审批等管理机构。探索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基层政府新型管理架构。推行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明晰县镇事权划分,坚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完善试点镇财税管理体制,探索“一级政府一级财政”。
三、完善小城镇扶持政策。探索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构建投融资平台,推广建设移交、建设转让移交和代建制等模式,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小城镇金融服务。探索企业所得税减免、城市建设资金切块支持等更加优惠的政策。探索灵活多样的户籍管理制度。
第九章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3
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口岸、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信息网络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一节 做大做强港口群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打造面向世界、服务周边及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港口群,到2015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1500万标箱。
一、推进三大港建设。完善港口发展布局,推进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加快形成定位明确、布局优化、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发展格局。
1.厦门港。推动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运输为辅、客货并举的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发挥厦门集装箱干线港、保税港区和特区政策优势,推进“同港同策”,实施“集装箱突破千万箱工程”,着力发展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积极开拓外贸集装箱中转和内陆腹地海铁联运业务,强化对台贸易集散服务功能,加快建立新型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和航运交易市场。加快港区功能优化调整,东渡港区重点发展国际邮轮、对台客运、滚装和高端航运服务,打造邮轮母港;海沧和嵩屿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招银港区加快通用泊位建设;后石港区重点加快30万吨矿建泊位开发;古雷港区重点发展大型液体化工泊位和通用泊位。加快厦门10万吨级主航道、30万吨级后石航道和30万吨级古雷航道以及锚地建设,实现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全天候进出港。到2015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
2.福州港。积极推进福州、宁德港一体化整合,加快主要港区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建设,加快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中心建设,积极拓展集装箱运输业务,提升临港产业配套服务水平,建成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配套完善江阴港区,培育江阴港区集装箱干线运输,积极发展罗源湾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业务。加快平潭港区建设。推动宁德港区与临港产业协调发展,建设三都澳1000万吨原油商业储备、矿石中转储备基地、15万吨煤储运码头和LNG接收站配套码头。加快三都澳和罗源湾30万吨级、江阴、福清湾、沙埕湾、兴化湾10万吨级航道建设。到2015年,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
3.湄洲湾港。加快开发湄洲湾港,建设大宗散装货物接卸转运中心,将湄洲湾港建成以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加快建设湄洲湾罗屿作业区深水泊位矿石散货中转基地、东吴港区1500万吨煤炭中转储备基地、成品油储备基地和秀屿港区木材加工基地。积极推动肖厝作业区整体连片开发。加快石湖、秀涂支线集装箱运输发展,有效整合部分港区多用途泊位功能。加快湄洲湾30万吨级航道建设。到2015年,湄洲湾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5亿吨。
二、加强港口协作配套。立足三大港现有基础和潜在优势,统筹协调各港口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促进各港区的联动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陆地港”,重点建设晋江、龙岩、沙县、武夷山等“陆地港”,建立具有报关、报检、出口退税、签发提单等港口口岸服务功能的物流节点。支持内陆省份来闽建设“飞地港”。配套完善疏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港区水电、通讯、环保和口岸联检等配套设施,促进沿海港与干线道路、各类开发区的快速顺畅连接。鼓励和支持河海联运、海陆联运和多式联运,拓展纵深腹地,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数字口岸建设,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闽江航道建设和内河航道综合整治,畅通内河航运。
第二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4
围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加快建设以大型海、空港、综合运输枢纽为依托,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两纵三横”综合交通格局,打造服务周边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建设“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按照建设高标准、大容量、大通道的现代化铁路要求,加快实施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海西铁路网规划的铁路建设项目,构建快捷出省的“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加快新建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铁路功能整合和扩能提速改造,完善铁路网,拓展铁路通道。建成京福高铁、龙厦、厦深、向莆、赣龙铁路和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工程以及福州至平潭、福州至长乐机场、漳州港尾等铁路;开工建设浦建龙梅铁路、长(汀)泉(州)铁路、衢宁铁路、宁德至漳州高速铁路;加快推进杭广线南平至丽水和龙岩至广州铁路、永(安)长(沙)铁路前期工作,开展台湾海峡铁路和南平至宁德铁路规划研究;建设一批连接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建成湄洲湾南北岸、罗源湾南北岸、福州江阴、宁德白马、泉州秀涂、漳州古雷等港口支线铁路;逐步实现沿海铁路货运、城际客运、高速客运分线运行,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运输通道。到2015年,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铁路覆盖90%以上县市,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铁路进出省通道增至10个以上。
二、建设“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建成国家公路网的(北)京台(北)线、厦(门)蓉(成都)线、泉(州)南(宁)线、长(春)深(圳)线和宁(德)上(饶)线福建段高速公路,以及海西网莆田至永定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沈海高速公路复线、厦门至沙县、古雷至武平、湄洲湾至重庆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基本建成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联络线建设,提高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三、完善普通公路网。积极推进干线公路网络化建设,全面完成“两纵两横”国道和“八纵九横”省道改造,适时开展省道网调整,加快县道改造步伐,形成主干线、干线、支线相连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与重要城镇、重大产业基地、主要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和海陆口岸相连通。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硬化向300人以上自然村延伸,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公路安全工程,完善公路安保设施。继续推进撤渡改桥、危桥改造、陆岛交通工程,改善提升500人以上岛屿的交通条件。加快农村客运站等建设,实现每个县城有1-2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和1个二级以上货运站,农村客运站点达到700个以上。2015年基本完成主要国省道和重要县道的二级路以上标准改造,全省公路网通车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
四、加快民航发展。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化民航基础设施,完成5个既有机场扩能工程,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三明沙县机场、福州机场二期、武夷山机场迁建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宁德、莆田、漳州机场军民合用工程,认真开展平潭机场前期研究,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结合的空港布局,逐步实现各设区市均有一个机场。拓展航空网络和民航市场,拓展国际国内航线航班,扩大厦门机场开放航权,争取福州机场开放航权,逐步引入航空运输和旅游服务合作机制。创新民航发展体制机制,壮大民航运力、队伍和产业,重点支持厦门航空公司发挥主力作用,增加引入基地航空公司,促进民航运输与多元化运输方式相协调。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快发展航空物流,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15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4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
五、积极发展城市(际)轨道交通。加快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建成福州地铁一号线,加快推进二号线开工建设;启动建设厦门、泉州
35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积极推进海峡西岸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以有效利用既有铁路和新建城际轨道交通相结合,率先启动建设厦漳泉等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提高城际轨道交通辐射覆盖能力。
六、培育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坚持统筹规划、有效衔接、一体化发展原则,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要求,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城市交通的中心场站为重点,加快推进福州、厦门两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其他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客运枢纽建设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等一体化高效接驳换乘;货运枢纽建设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水路的有机衔接。加快智能交通服务网络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着力优化运输组织,强化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推进各类交通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各主要客运枢纽和城市核心区、货运场站和产业聚集区的快速衔接。到2015年基本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新格局。
专栏8: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1.“两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两纵”为南北沿海上海—福州—厦门—深圳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杭州—南平—三明—龙岩—广州综合运输大通道;“三横”为北京—福州—台北综合运输大通道、拉萨—重庆—湄洲湾—台中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昆明—厦门—高雄综合运输大通道。
2.“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建成后总里程达6000公里。沿海铁路通道(即已开通运营的温福、福厦铁路及在建的厦深铁路、规划沿海高速铁路和沿海货运铁路)、杭闽广铁路通道(以南三龙铁路为主骨架)、浦(城)建(宁)龙(岩)铁路等“三纵”;北京—合肥—福州—台北、昆明—赣州—漳州—厦门—高雄、衢州—宁德、横峰—福州、向塘—莆田、长汀—泉州等“六横”;形成连接海峡两岸的9个环状铁路。
3.“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建成后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三纵”:沈海高速(福鼎—诏安)、沈海高速复线(福鼎沙埕—诏安)、长深高速(松溪—武平)。“八横”:京台高速(浦城—福州)、宁上高速(宁德—武夷山)、福银高速(福州—邵武)、泉南高速(泉州—宁化)、厦门—沙县高速、莆田—永定高速、厦蓉高速(厦门—长汀)、古武高速(古雷港—武平)。
第三节 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
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优先利用国外资源,调整能源流向;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稳定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和供应基地。到2015年清洁能源比重提高到47.8%。
一、加强电源建设。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合理布局电源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在更大范围配置能源资源,为福建及周边地区提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电力保障。加快建设宁德、福清核电站,做好三明等核电项目储备建设,积极参与国家核电前沿技术研发和示范。合理布局大型燃煤电厂,推进超超临界火电建设,加快列入规划的大型燃煤火电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优先发展热电联产和冷热电联供。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到2015年省内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200万千瓦。
二、完善电网建设。加快推进与华东联网第二通道及与南方电网联网前期和建设工作,构筑“纵向贯通、横向延伸、交直互济、三省环网”的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形成多通道、大容量的跨省联网,实现电网升级、扩容;加强省内500千伏超高压电网建设,构筑“省内南北双环网、沿海东西双廊道”的500千伏主干网络;加强220千伏、110千伏及以下城乡电网建设改造,提高配电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形成以1000千伏特高压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