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年福建省质检语文科质量分析及优秀作文
2013福建省质检语文科质量分析
一、 默写题 1 常见问题
错误频率比较高的字有:销、既、获、及、砌、涯 二、文言文阅读
第4题错误率较高。
翻译:(1)“倍”解释错误。“倍”是一倍,大部分人翻译不出来。“广”是“宽度”,很多学生误译为“宽广”“面积”;“三分之二”后面是不必加“倍数”。很多都写成“三分之二倍”,“于”译为“比”,不少学生没有译出。 (2)“为”没有翻译好;“幸”是幸福很多学生译作 “幸运”;“其岂细也哉”翻译对的寥寥无几,不少学生把“细”翻译为“细小”“细数”等等,或者把意思翻译反了。 三、 诗歌鉴赏
(1) 学生此题答题情况较好,但有部分学生不能对景色进行描绘分析,意
境则大多数能点出。
(2) 学生大多能联系战乱现状点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但对战乱平息的
渴望(或对平安生活的向往)这层感情有些学生无法体味到。
四、 名著题
(1) 选择题:E项做对者占90%以上。。选A者约占50%。 (2) 简答题。
A选做《三国演义》题者居多,得分也相对好。满分者约10%;4分者40%,3分者40%。
B选做《红楼梦》题的较少,得分率也不高。4分以上的20%,3分者40%,其余为2分以下。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10.正确率较高,错选一般是选C.
11.得分率较高。能够把“理想”“现实”分开答,都能从第6段开头找到答案,但个别学生答案不概括,全部照抄。
12.得分率很低。绝大部分学生都从第4-6段中照抄。没能把“云”和“祥”分开答。
13.得分在3分以上,甲类文本选择较少,得分率相对较高。 六、选考类
14.甲类文本的完成情况较好,一般能答出僧人两次来访的影响,在答题规范上略嫌不够,少数学生能准确表达出“推动情节的发展”。
乙文答题情况比甲文差,能答出“增强人物真实感”的较少,表达时用“增加文章说服力”,是问题意识欠缺的表现。同时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未能结合文本和题目情况,故得分率较低。 15. 甲文:
1、墨池水清的比喻义,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到位,变成分析自然环境对创作的影响。这样得分最多就两分。
2、有的学生能理解比喻义,但没有结合小说对米芾追求功名的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叙述,不能牢牢地抓住“抛弃虚名”这点来答题。
3、水清、耳聪目明比喻心灵世界的纯净,也指抛弃虚名后所达到的生活和艺术的新境界。这点大部分学生都答不上来。
乙文
1. 学生很难答到“治学之难”这一点。
2. 对人物的“认真严谨”基本都有分析,但有的不够全面。
3. “对治学精神的由衷钦佩”这一点,答到的不多,说明学生不能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只是对做学问所需的条件泛泛而谈。 七、语用题
第16题为选择题,正答率比较高。
第17题得分率不高,未能抓住本体特征设喻,未理解语境。多数学生答“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第18题基本上能把握答题方向,但语言表达缺乏文采。
19.时文评说
得分为4分和5分的各占三分之一,3分和6分的各占十分之一。少数满分获低于3分。低于5分的原因主要有:
(1) 字数不足。很多学生少于120字,这样会被降档评分。 (2) 论述结构不清晰,层次较乱。
(3) 理由不充分,或者想得较浅,表达一般化,或过分抒情化。 (4) 文字表达不流畅,病句错字多,卷面潦草。
八、作文
偏题主要倾向于写时间改变一切、创新、细节、舍弃、坚持、发现,论述缺乏逻辑性,缺乏对原因的分析。较好的立意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量变与质变、个人之变与时代之变。
好标题:有一种成长叫改变 放下过去,拥抱未来 不断改变的人生才精彩 别让内心的坚守被替换。
1. 审题立意:
离题偏题的作文还比较多,如只从积累的角度写作,而未论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未从材料的整体性出发,错误地将细胞和身体的关系作为写作的切入点,论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或歌颂平凡的伟大。这些都是离题的。更多的考生立意切合题意,但在举例论证中,却常常偏违初衷。 2. 拟题: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会拟题,还有个别考生干脆就没有题目。也有少数题目拟得好,如《凤凰涅槃》。
3. 错别字现象很严重。“蜕变”的“蜕”子写成“脱”的相当普遍。 4. 整体上看书写十分糟糕。
20、从“也就是说,七年以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这句话出发,引发思考、联想、感悟、启发都是切合题意的。例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肉体变化而精神不变”;“有形之变与无形之变”等。
基本符合题意:42-48分 偏题:35-42分
离题:最高25分
日新月新我常新 汤柳云
古语言:“苟日新,日日新。”世间万物无不处于常常更新的状态。花落花开、日落日升,在更新之中我们看见的是事物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正如细胞的更新是为了生命体更好地代谢成长。然而,生理的更新是自然法则,心理的更新、乃至个人的更新则是人一生的必修课程。面对人生,要做到“日新月新我常新”,更新自己,更新人生。
更新态度,让生活多一分微笑。我们常说:“一个人或许无法改变生活的境遇,但可以改变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常常以新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人必定能体会到生活更多的美好。当史铁生的生命被病魔无情牵制时,他学会了乐观看待生活,更新自怨自艾的无奈叹息,他奏出了人生最强音。当珍妮特·李在生与死间纠缠时,她学会坚强,更新对残酷生命的态度,她在梦想的台球道路上大放异彩。他们也曾绝望,也曾在生命的苦难之中无助徘徊,但他们最终走出阴雨,因为他们学会更新态度,更新看待生活的眼光,所以让人生多一分笑容,少一分哀叹。
更新思维让生命绽放创造之花。尼采曾说:“对于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可怕。”尼采所言,正是针对人们的思维定势,不思改变。当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观念与世界的学术界大相径庭,但他没有让陈旧的思维限制自我,他更新思维,遵从实践,终于找到一条造福世界人民的路。相反,固封的思想则会让世界一片黑暗。欧洲中世纪,教会思想统领一切,容不得思维的更新,因而所有领域的创造都止步不前,人们的生活也倍受压抑。可见,更新思维是个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新自己,更新人生,自然不是易事,但是常保更新的思想却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哲人云:“对于生活我们不能改变,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人们往往在自己的境况中深陷,无论是好是坏,更新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代表我们要亲手打破现有的生活而去营造一个崭新的生活。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安于现状,不思更新。平凡和伟大的差距也便由此产生。因而,无论何时,对于人生我们不能失去更新之心,学会发展自我,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更美的人生。
《飘》的女主人公常说:“明天又是另外一天。”明天的一切都是新的,而我们也会是全新的自己。常存更新之心。
浮华世变,应循本心 陈柏淼
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若流觞曲水,蜿蜒而逝,朝暮皆变。芸芸众生周旋于滚滚红尘,尝困羁于苦痛挫难之囹圄桎梏,如何安身立命于太虚之下、后土之上?曰:“浮华世变,应循本心。人不诚应世变改其本心,不宜因苦痛一蹶不振,应励精图治,以庶复兴;不宜于夙遭罹噩而泯失善心。譬如材料,凡七年,人必焕然一新,故但世事如何变迁,必循人之本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铭记时间能冲淡一切,褪尽浮华。
浮华世变,应循本心,诚应淡忘苦楚。人生路上,花团锦簇之康庄大道实难寻觅,奈何荆丛遍野之羊肠小道时时而间现。若于世事变迁、芳华不再而困厄接踵而自怨自艾,必陷己于自暴自弃之深渊。君应循其本心,以本源之平常心待之,应谙“日新月新我常新”之理,将既往不快留于昨天,将努力拼搏留于今日,美好希望留于明日,若得如此,则可令萦身窘迫洗然自逝,以“自新”之智优游于浮华世变,不亦乐乎?回眸古之仁人志士,亦有不拘于吾难循心悟本者。晋代陶潜,高洁傲岸,为污浊浮世所不容,奋而返璞归真,守拙归园田,轻呷清茗,采菊东篱,逍遥若仙,何哉?循其本心以改。纵然曩者以图宦达为民谋利之雄心壮志已随风而逝,虽遭理想之沧桑巨变却坚守本心纯真高洁,虽不能兼济天下,何妨独善其身?于是跻身天人合一之逍遥游境界,流芳千古,万世敬仰。试问,若陶渊明于此始料不及之巨变仍负隅顽抗,不知机变,则心疾愈加放大,挫难愈难消弥,终将迷失本性,浴于俗世,泯于人海。由此观之,可晓苦难巨变缠身之际,应秉本心之理。
浮华世变,应循本心,宜修身养性,守诸善心,广播福田,始得善果。历史车轮碾入二十一世纪,虽有登峰造极之丰富物质,却奈何人之本源善心日益匮乏。“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往往,皆为利往。”如此沧桑巨变之际,若苟顺世俗,迷失本心,则道德之花将靡荼衰败,人心之间将处处设防,人世有何温暖?有何幸福?应秉孔子之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约束自己妄念,以礼待人,以诚待人,才能于浮华变世中不迷失本心。使夫善者,尤善雪中送炭绝非锦上添花,播种善心,使自身于世事变迁中屹立不倒,不被利欲熏心,不亦乐乎?
浮华世变,应循本心。
生命在于更新
郑一村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流动的水才能被称为“活水”,才能永葆生机。同样地,人体内细胞的替换,也是为了更新,才有生命的延续。
当鹰长到四十岁时,由于喙长而弯,羽毛变重,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保持原状,要么来个彻头彻尾的更新。选择不变的鹰,最终会由于难以捕食而 饿死,而选择更新的鹰,虽要经历拔下羽毛,磕断长喙的痛苦,却能够在新羽新喙出之时重返蓝天,开始新的旅途。可见,正是生理的更新让鹰延后了自己的生命。一切生命却有他的周期,在期限来临之时,只有选择更新,才会有新的希望。不仅肉体的生命如此,精神的生命亦是如此。
齐白石先生在晚年时毅然决定改变画风,从原先追求形似的工笔描摹变成追求意境与神似的写意。虽然在这过程中有许多挫折,但白石老人的依然坚持改变。最终,画风更新之时,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也在延续中迈向新的高峰。不难想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