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理论试题
这段文字中蕴含了哪些生物学的思想、观点?此外,其中还包含了哪些哲学观点? 生物进化的观点、生命的物质性观点、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等 26.(4分)阅读下文,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从基因的视角看生命,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发育。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其每一个细胞的基因组成都与(受精卵)是相同的,但是却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这是因为在特定的细胞中,有些基因表达,有些基因则关闭。个体的生长和发育是实质上就是来自受精卵的(基因)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按一定的(程序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从基因的视角看生命,还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生物多样性、遗传和进化。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没有一种生物可以长生不死。死去的是(个体),不死的是(基因)。遗传从现象上看是性状表现,本质上是(基因)的传递。进化从现象上看是物种的更迭,本质上是种群中(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生物多样性本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表面看是保护现存物种的个体,本质上是在保护一个个独特的(基因库)。每一个物种的基因库都是几十亿年的基因突变与环境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价值不可估量。
27.(3分)阅读下文,回答有关问题。 从历史的视角看生命,每一个生物都是历史的产物,现存每一种生物的身上都浓缩 着大约三十八亿年的进化史。生物的发生、行为和其他种种活动,都是受到累积有整个 生命史讯息的遗传程序的控制。因此,对每一种生命现象,都可以做出邻近因果和最终 因果两种解释:邻近因果指发生学上的因果关系;最终因果指进化上的因果关系。例如, 许多生物的雌性和雄性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从邻近因果来看,可以解释为性激素、 性别决定基因的作用;从最终因果来看,则可以解释为性选择或其他选择因素的影响。 请列举一种生物学现象,并尝试从邻近因果和最终因果两个层面上解释。
例如,眼球的出现从邻近因果看,可以解释为与眼球形成有关的基因正常表达的结果;从最终因果来看,可以解释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三)理解《课程标准》的程度。占10分。 28.(6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P11)规定:通过《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新教材与老教材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在多个章节及字里行间增加了信息传递的内容。阅读下文,理解课标和教材为什么要作这种变化,再回答有关问题。
物理、化学、生物都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最宽泛,大 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的粒子,能量形式有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光能、核能等;化学 的研究对象是分子、原子层面的变化规律,能量形式主要是化学键的建立或断裂,伴随着热能的 吸收或释放;而生物学主要研究生命物质(蛋白质、核酸等)的运动变化规律,能量变化方面主 要研究光能、电能、化学能的变化与传递。所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研究物质和能量变 化的科学,但生物学区别于物理和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物学不仅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规律,还研究信息的传递规律,这是生物学独有的教育价值。 试分析:细胞的各组分之间、人体各器官间、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可直接论述,也可以举例说明。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细胞:细胞核中DNA分子中的信息通过转录传递到信使RNA中,再由信使RNA将信息带到细胞质中,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信息又传递到了蛋白质中,中心法则实质上是信
17
息传递法则;
人体各器官:通过神经系统传导神经冲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做出免疫反应等方式,在人体各器官间传递信息,实现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
生态系统:其中的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理信号(光、声等)、化学信号(气味分子、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蜜蜂的舞蹈、孔雀开屏等)传递信息。
29.(4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P19)规定:通过《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学习,要有助于学生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下面这段文字会有助于你理解什么是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作为一个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系统是具有 边界的;系统由若干成分组成;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任何系统都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 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简单地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系统的角度看生物,可 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知识。 例如,细胞就符合系统的三个特征,所以一个细胞就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 的边界是细胞膜,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组分之间的联系表现 为: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导细胞质中多种细胞器协同合成特 定蛋白质,从而表现出特有的性状,细胞膜控制着物质出入细胞,保护着细胞质、细胞 核。细胞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分裂等特征,这些特征是细胞中 的任何一个组分所不具备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试分析:为什么可以把人体、生态系统分别看成不同层面的系统。
人体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是皮肤,其组成成分是消化、呼吸、循环、运动、泌尿、神经、内分泌、生殖等八大系统,通过循环系统实现各系统之间的物质传递,建立物质联系,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建立信息联系,从而使人体表现出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生命现象,这些特征是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才具有的特征,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是系统的空间边界,如将一个池塘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时,其边界就是池塘的边界,其组成成分就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联系为一个整体,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能为其中的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单个组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分析、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占10分。 30.(4分)模型和模型方法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科学方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阅读下文,理解模型的概念及分类,再回答有关问题。
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 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 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数学模型 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为了一个特定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 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 表格、图示等。如果其变量中不含时间因素,则为静态模型;如与时间有关,则为动态 模型。 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运动错综复杂,通过建构模型能够舍弃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生命现象或过程得到简化、纯化和理想化,因此,18 其实,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有许多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只是老教材没有明确提出让学生尝试建构模型的要求。请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各举四例。
物理模型有:细胞模型、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细胞分裂图解模型、光合作用图解模型、DNA分子模型等;
数学模型有:种群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模型、基因频率计算公式模型、各种描述生命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曲线模型(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等)
31.(2分)与现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中删去了“C3C4植物”“生物固氮”“细胞质遗传”“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内容,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变化的?
《课标》和教材的编写者在对知识进行取舍时,首先对知识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讨论在《课标》和教材中应该重视哪些知识,舍弃哪些知识。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知识分为(1)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2)事实性知识与概念、原理性知识;(3)零散性知识与核心知识 ;(4)过去重要的知识与现在重要的知识;(5)公民知识与专家知识等。
很显然,《课标》和教材的编写者重视的是重概念原理性知识、核心知识、现在重要的知识、公民知识,在重视结论性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过程性知识的重视。
“C3C4植物”“生物固氮”“细胞质遗传”“发酵工程”“酶工程”都不属于上述核心知识、公民知识、现在重要的知识范畴,所以舍弃,留下空间加强要重视的部分。
32.(4分)以下是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的目录(部分),据此回答问题: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有的老师对此很不理解: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把“细胞物质的输出和输入”单独作为一章?因为在大纲教材中,是按照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包括流动镶嵌模型)、功能(包括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顺序来编写的。请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样的编写体例的。
编者是按系统的思想来编排《分子与细胞》这个模块的,这种意图在第3章中尤其明显,教材还想突出模型和模型建构的思想,这种意图在第4章中尤其明显,如果将第4章的内容编入第3章的第1节中,就会冲淡第3章“系统”的主题,也无法很好地体现模型和模型建构的思想。所以教材在第3章中只指出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而将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出入方式单独编为第4章。
(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占10分。 33.(5分)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调查学情、反馈教学、促进学习、引发思考等而采用的常规教学形式。以下是一段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课题是《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师:(用幻灯投影蝴蝶)同学们,这是什么生物啊? 生:(沉默) 师:这就是蝴蝶啊,你们平时在什么地方见过蝴蝶啊? 生:(沉默) 师:在草地上、池塘边见过蝴蝶,对吧? 生:(点头) 师:同学们不用紧张,就当后面的听课老师不存在,好吗? 生:(齐答)好。 师:你们在显微镜下看过蝴蝶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想在显微镜下看看蝴蝶吗? 生:(齐答)想。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板书课题) 19 请你指出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老师所提的问题基本都是“傻瓜问题”,毫无思考价值,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导致学生思维停滞,甚至会扰乱课堂教学纪律。问题在老师没有正确地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建议不要提问,用显微镜的发展史,说明显微镜在推动生物科学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直接引入课题。
34.(5分)开展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开展课例研究,听课、评课是开展课例研究的两个重要环节。
(1)听课是评课的基础,你认为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重点观察哪些方面?
重点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
(2)判断一节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条标准。
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我怎么讲,还是我怎么引导学生思考、表达,是否以恰当的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是“播音员”还是“主持人”; 学生是听众还是主动参与者。
说明:第22—34题的答案仅供参考,只要意思正确,表述形式不同也应给分。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