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知识框架图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知识框架图新人教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8:29:51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答案】A 【解析】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所以不能用作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错误;B、验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正确;C、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可以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D、不同溶质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别用0.1g碘和0.1g高锰酸钾作溶质加入到5mL水中,能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正确。故选A。 2.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除去氯化镁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铜: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验证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C.制备氢氧化钠溶液:将碳酸钠溶液与适量的饱和石灰水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 D.鉴别硫酸钾、硫酸钡、碳酸钙三种白色固体:取样,加入足量的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除去氯化镁溶液中的少量的氯化铜,加入过量的铁粉,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要求。A错误;

B、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无论二氧化碳中是否混有氯化氢,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都会看到有气泡产生。B错误;

C、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过滤后,沉淀物碳酸钙被除去,剩余的为氢氧化钠和水,即氢氧化钠溶液。C正确;

D、硫酸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而硫酸钡、碳酸钙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所以通过加水观察是否溶液的现象无法区分。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缺铁易引起坏血病 B.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 C.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D.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缺铁会引起贫血,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符合题意; B、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图1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乙

C.升高温度可使试管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增大

D.从20℃降温到t℃,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甲比乙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20℃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

解,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说明甲是b,乙是a。 【详解】

A、20℃时,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选项A错误;

B、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乙正确,因为乙是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比甲大;选项B正确; C、升高温度可使试管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增大错误,甲增大,乙不变;选项C错误; D、从20℃降温到t℃,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甲比乙小错误,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汉黄芩素(C16H12O5)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黄芩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5 C.汉黄芩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汉黄芩素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答案】D

【解析】A、汉黄芩素的化学式为C16H12O5,由化学式可知,汉黄芩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65)=12:5,故正确;

C、汉黄芩素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D、汉黄芩素是由分子构成,应该说1个汉黄芩素分子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错误。故选D。

6.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干冰升华变为气体二氧化碳,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蜡烛熔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煤的干馏,煤在真空条件下分解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掌握防火、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B.蜡烛熔化

C.煤的干馏

D.海水晒盐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答案】A 【解析】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所以不能用作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错误;B、验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正确;C、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可以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D、不同溶质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别用0.1g碘和0.1g高锰酸钾作溶质加入到5mL水中,能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