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一、 简述 ① 新音乐
·新音乐的概念
新音乐指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此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其含义包括其下四层:
1、1904年曾志忞在《乐典教科书》中提出的“为中国造一新音乐”,这里的新音乐指的是“学堂乐歌”。
2、20年代,萧友梅提出的“新音乐”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而言的,其用意是指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而后创作的音乐。
3、30年代,黄自在《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文提出“民族文化的新音乐”,他这里是指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
4、30年代,左翼革命音乐运动中也使用过“新音乐”一词,其含义指无产阶级的革命音乐。
·新音乐的轨迹
1、 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时期(1898-1919)
学堂乐歌是指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或者是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新式学堂的历史是从百日维新开始的新式学堂】
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产生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蒙音乐教育家。
2、20年代的初步发展时期(1920-1930)
在五四运动之后,新音乐发展快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先后建立。出现第
一批专业音乐家,多从事教育工作。代表音乐家:萧友梅、赵元任、王光祈、刘天华、黎锦晖
3、30年代以上海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30-40)
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声乐领域,器乐较少。代表音乐家:黄自、青主、
贺绿汀、刘雪庵、聂耳、冼星海、马思聪、江文也、吕骥等。
4、40年代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时期(40-49) 40年代的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
三种不同政权并存的局面。仍旧以声乐作品为主,但是器乐创作在多样化和作品的艺术水平比30年代的创作有明显是提高。民族歌剧《白毛女》创作。
② 学堂乐歌时期
一、 沈心工(1870-1947)
① 生平: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
笔名心工。
② 代表作:《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革命军》、《竹马》、《黄河》
为中小学教育编写的歌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
③ 在音乐启蒙方面的贡献
1、 一生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是最早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家,为小学
音乐教育,编写大量歌集。
3、 乐歌大多反应当时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和追求。
4、 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対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唱歌要求有深入的了解,
选编的音乐教材,大多易于青少年接受。
5、 作曲题材广泛,接触中小学生生活的各方面,通过丰富的歌曲内容,使
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6、 艺术手法上:歌词简明易懂。
二、李叔同(1880—1942)
* 生平: 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
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 代表作:《春景》《送别》《西湖》三部合唱曲《春游》《国学唱歌集》《祖国歌》《大中华》
* 在音乐启蒙方面的贡献
1、1906年在日本出版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2、在上海发起成立“沪学会”
3、借景抒情是他编创歌曲的主要手法
4、李叔同教学治学态度严谨、教育出一部分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対后来的艺术、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 20年代的初步发展时期
一、萧友梅(1884-1940)
生平: 字思鹤,又字雪明,广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人(今中山石岐区兴宁里人)。是中
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
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代表作: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
音乐理论:《普通乐学》《和声学》《钢琴教科书》 対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
1、 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是在萧友梅与蔡元培的
努力下建立起来的。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 2、 担任国立音专多门课程教学和行政工作,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了西欧专
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3、 其本身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二、赵元任(1892-1982)
生平:字宜仲,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人,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亦是中
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较早重视收集,改编民歌的音乐家。
代表作:《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 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风格特征
1、 在独唱歌曲和多声部歌曲成就甚高。
2、 作品鲜明的反应了“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精神。 3、 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和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
的实验
4、 其作品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他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独唱
和合唱曲代表中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三、王光祈(1891-1936)
生平: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1927
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中国音乐史》《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 音乐贡献
1、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 2、是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3、研究范围包括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东方民族音乐、以及东西方音乐的比较。 四、刘天华(1895-1932)
生平: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提倡国乐改进: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他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
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代表作:《光明行》《良宵》《病中吟》《空山鸟语》《独弦操》《月夜》《烛
影摇红》
《苦闷之讴》《闲居吟》《悲歌》{良月苦独痛,烛光悲空闲} 二胡音乐创作特征与艺术特征
1、 在演奏方面借鉴吸收其他中西方乐器的演奏技术。
2、 在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既采用散板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
体结构等中国传统器乐因素,又吸收了西洋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自然音与变化音并用的因素。 3、 给传统的胡琴音乐带来清新的气息,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
4、 他的二胡音乐不限于演奏技术与艺术形式的进步,而且在表达思想、感情
等方面,给二胡注入时代精神。
五、黎锦晖(1891-1967)论述题
生平: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
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代表作:《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 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
1、 最早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导,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
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从“训练儿童”做起。受此思想指导,开始儿童歌舞剧创作。
2、 广泛参与社会音乐生活,并认识到中国是新音乐应该兼收并蓄,从而能够
创作儿童歌舞剧。
3、 深入接触儿童生活,所以创作能被儿童接受。
4、 有意识的结合民间音调创作一种“歌舞表演曲”,作品题材富有儿童生活
气息。旋律流畅,口语化,演出形式简单,在学校极受欢迎。
5、 他的歌舞剧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
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④ 30年代以上海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运动为中
心的全面提高阶段(30-40)
一、 聂耳(1912-19350)
生平: 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
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代表作:爱国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
抒情歌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
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征(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力的革命诗篇
做歌词)
1、 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 2、 丰富多变的句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