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生物易错题解题大全(含答案) - 图文
B. 该细胞处在减数分裂低一次分裂的中期,该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将来减数分裂结束后,会形成4个精子。
D. 如果该细胞是动物细胞的受精卵,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断进行细胞的分化。
【范例10】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在蒸馏水、0.3mol/L的蔗糖溶液和0.4mol/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 )
A.清水、蔗糖溶液、KNO3溶液 B.KNO3溶液、清水、蔗糖溶液 C.清水、KNO3溶液、蔗糖溶液 D.蔗糖溶液、KNO3溶液、清水
【错题分析】该题容易选错的主要原因是0.3mol/L的蔗糖溶液和0.4mol/L的KNO3溶液二者的浓度干扰,很多同学认为0.3mol/L的蔗糖溶液和0.4mol/L的KNO3溶液相比,后者的浓度大,所以质壁分离的程度大,C应该是0.4mol/L的KNO3溶液。
【解题指导】在上述几种溶液中,我们容易分析出蒸馏水的浓度最低,远小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有膨胀的趋势,所以A是蒸馏水。排除答案BD。在0.3mol/L的蔗糖溶液中,由于蔗糖是大分子,不会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中,又比细胞液的浓度大,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在0.4mol/L的KNO3溶液中开始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细胞吸收K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是细胞液的浓度增大。细胞在发生渗透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所以对应的应该是B曲线。 【正确答案】C。
【变式练习】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在蒸馏水、0.3mol/L的蔗糖溶液和0.4mol/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但达到平衡后,那种溶液中的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最大? ( )
A.清水 B.蔗糖溶液
C.KNO3溶液 D.一样大
【范例11】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的功能,做了如下一组实验: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两试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 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此学生的实验程序上有一个错误,请你指出( )
A.乙试管应置于低温或室温 B.乙试管应加4ml唾液
C.乙试管应加与唾液等量的清水 D.应再加一个试管,内加些酸或碱
【错题分析】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设计实验的对照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认为只要加了唾液了,那个就不用加了。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应该改变条件来检验一下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违背了对照实验的原则。
【解题指导】本题以对照实验为考查背景考查的酶的功能、酶的活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对照实验中要求单一变量,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但在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条件下,酶催化的效果虽有所改变。但这些都是探究的是影响酶催化活性的条件。所以AC不能选,B项中加入4ml唾液,一违背了试剂量的等量,二违背了没有变量。【正确答案】C。 【变式练习】未验证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下列对照合理的是( ) A. 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乙试管加
入等量的蒸馏水.两试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 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 5 -
B. 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甲试管放
在在37℃的温水中、乙试管放在零度的冰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 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C. 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乙试管内都加入了2mL唾液.两试
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 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D. 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乙试管内都加入了2mL唾液.甲试
管放在在37℃的温水中、乙试管放在零度的冰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 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范例12】右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CO2的运输方式为b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线粒体内膜的化学组成与细胞膜相同
【错题分析】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细胞膜的结构弄不明白。不能正确的判断细胞的膜内膜外,不能正确的区分几种吸收方式的异同。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这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从图解中可根据糖蛋白的位置判读上面是细胞膜外。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不需能量不需载体,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扩散。协助扩散是有载体协助,但不需要能量,一般也是由高浓度低浓度扩散。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需要能量,一般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细胞膜有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的流动性数温度的影响。温度提高会增加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膜的流动性会加大。不同的膜的结构不一样,功能也就不一样。但基本的化学组成是相通的。【正确答案】D
【变式练习】下图是细胞膜的机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离子,与①有关。
B. 在器官移植中,起到免疫作用的视图中的①和②。
C.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作用于靶细胞是作用于图中的①。
D. 把活的洋葱植物细胞的外表皮放到0.3mol/L的蔗糖溶液中后,细胞膜的厚度变薄。 【范例13】下图中表示胰腺细胞合成与分泌酶原颗粒的大体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胰腺细胞内部,酶的合成场所是 ;对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 。 (2)将酶运输到加工场所的细胞器是 。
(3)除分泌小泡外,参与酶原颗粒分泌过程的非细胞器结构还有 。
(4)酶原颗粒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需要ATP提供能量,与ATP生成极为密切的细胞器是 。
【错题分析】本题出错主要集中在第三问上,很多同学不能够把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搞清楚,弄不清楚细胞膜参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解题指导】本题以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为背景考查细胞器的分工协作。分泌蛋白首先在核
- 6 -
糖体上合成,然后运输到内质网加工,内质网形成小泡交给高尔基体加工成熟,然后形成高尔基体小泡和细胞膜融合,最后由细胞膜完成分泌过程。
【正确答案】(1)核糖体 高尔基体 (2)内质网 (3)细胞膜 (4)线粒体
【变式练习】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SARS灭活疫苗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体温和抗体浓度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抗体的分泌过程中,参与分泌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SARS病毒,此时抗体产生的主要途径是 ,请在乙图画出其体内抗体变化曲线(走势)。
【范例14】下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符号与文字全对才给分):(1)图中结构1是 ;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 ] ; (3)结构5为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4)细胞内有双层膜的结构又是细胞控制中心的是 ; (5)如果B图为大葱根细胞,则应该没有[ ] ; (6)B图细胞中没有,且与A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 结构是[ ] ;
(7)12所示的结构的化学组成为 和 ,它与染色 体的关系为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8)合成酶的场所是[ ] 。
(9)若某细胞同时有AB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 细胞。
【错题分析】本题容易出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的认识动植物的亚显微结构以及二者的不同的细胞器。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动植物亚显微结构的区别。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的等特殊的结构。动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器中心体。 【正确答案】(1)细胞膜 (2)[9]线粒体 (3)高尔基体 (4)细胞核 (5)[4]叶绿体 (6)[13]中心体 (7)DNA 蛋白质 (8)11核糖体 (9)低等植物 【变式练习】以下是几种生物的细胞结构,请认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的细胞是__________细胞,能否进行有丝分裂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乙图细胞是______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丙图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丁图如果分泌的是胰岛素,参与的细胞结构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 7 - 丙 丁
【范例15】如下面所示,图一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二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图一可知,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 ,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 。 (2)能溶解于丙酮中的是存在于a结构的 ,其中决定叶片绿色的是 。 (3)从图二可知,从 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 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4)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
(5)G点C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 。
(6)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含量较 (填“高”或“低”)。
【错题分析】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弄不明白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场所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以及对图二的分析弄不明白,对G点C3含量变化的原因分析不透。
【解题指导】光合作用的广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产物是[H]和ATP。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产物是葡萄糖和水。暗反应阶段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是五碳化合物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三碳化合物,这一阶段不需用光反应的产物[H]和ATP,第二阶段是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成葡萄糖。这一阶段,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从图中可以看到从B点三碳化合物开始降低,说明开始被还原。I点以后,三碳化合物不再变化,说明不在固定三碳化合物。说明合成葡萄糖终止。G点的三碳化合物含量最低,说明被固定的三碳化合物最多,被还原成的葡萄糖最多。G点的光照强度比F点强,光反应也强,产生的NADPH也多。 【正确答案】(1)光反应 色素、酶等 (2)色素 叶绿素 (3)B Ⅰ
(4)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H]和ATP,C3不能还原成C5 (5)气孔关闭,缺少CO2,C5不能转化为C3 (6)高
【变式练习】下图(一)为高等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部分代谢示意图;下图(二)为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定绿色植物对CO2的吸收速率并绘制成的相应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CO2从线粒体扩散到叶绿体经过_______________层膜。
(2)当光照强度处于图(二)D点之后,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不再升高,此时的限制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二)中的B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零,此时的光合作用是否为零?为什么?
- 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