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类型:按干扰发生的范围划分:小规模干扰,大规模干扰
按干扰的来源:自然干扰,人为干扰 按干扰的功能划分:内部干扰,外部干扰
按干扰的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 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划分:局部干扰,跨边界干扰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 ,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3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的关系。
一般认为,低中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
景观的异质性对干扰又起不同的作用,即干扰受景观格局的限制 。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景观异质性的变化同样会增强或减弱干扰在空间上的扩散与传播 。 32、干扰和景观破碎化的关系。
其一,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如山区森林火灾,强度较小时将在基质中形成小的斑块,导致景观结构的破碎化;
其二,当干扰的强度、规模足够大时,例如当火灾足够大时,将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 33、干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见p191)
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 。 34、简述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
(1)群落组成及结构(2)立地条件(3)植物的生态对策(4)景观特征 35、人类干扰和影响景观的方式
农业种植、城市规划、道路修建、森林砍伐、水库建设、矿产开发等 36、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 ③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 ④土地退化 ⑤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⑥生物多样性降低
37、什么是景观尺度,有那些基本类型。什么是尺度效应? 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 类型: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粒度:研究对象中最小可以分辨的空间单元和时间单位
尺度效应:通过尺度变换分析而显示出的一系列景观特征变化 尺度变换分析:小尺度上的景观格局经过尺度的筛选重新组合而形成较大尺度上景观格局的过程,也叫尺度分析 38、景观结构的尺度效应
①景观组分的尺度效应:景观组分的变化,不但表现为形状、大小等特征的变化,也表现为性质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均质性和异质性的转变。在尺度变大的变化过程中,不同景观组分之间的异质性差异逐渐减弱,最终消失,导致不同性质的景观组分融合,转变为均质的景观,以一个整体成为更高级景观系统的组分。
②景观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无论是依据斑块分布,还是依据生态过程的控制来划分,一个景观中的空间格局,可以只有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几种类型的聚合体。景观中具体的空间格局,都是尺度依赖的空间格局。随着尺度的变化,景观空间格局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在小尺度下,景观的空间格局将根据斑块的分布而变化。在大尺度下,景观空间格局
将根据生态过程的控制而变化。 39、干扰的尺度效应
①小尺度上的干扰往往是大尺度上正常现象的结构组分。
②在景观水平上引起景观异质性结构变化的干扰,在更高尺度上就不具有干扰的性质和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干扰的“兼容”。 40、尺度推绎概念?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41、景观生态分类与土地分类法和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有何区别?
景观生态分类:从功能着眼,从结构着手,对景观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
区别:景观生态分类是土地分类的深化,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与此相反,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景观的本质属性,而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态的差异。 42、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①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②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③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④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⑤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⑥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⑦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43、简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含的层次和内容?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个层次:①生态系统的生产,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③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④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 内容:
44、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
①不应该建立于单个物种的存在、缺失或某一状态为基础的标准上 ②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认识
③最佳的评价健康度量应该是简单的,可以系列化、有可分辨的变化状态 ④系统健康的度量应该具有统计学属性,并与观察的次数不具相关性 45、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内涵
①自动平衡 ②不发生疾病 ③多样性与复杂性 ④稳定性和弹性 ⑤生长的活力和生长幅 ⑥系统组分之间的平衡 ⑦生态系统整合性 46、景观适宜性评价要点
适宜性: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评价方法:适宜度等级法、地图重叠法、权重法、因子组合法、GIS方法 要点(步骤):①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度评价的具体目标;②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③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④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度模型,制定生态适宜度评价标准;⑤适宜度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度图
47、景观生态规划及景观生态建设的概念。
景观生态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景观生态建设: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以改善受胁迫或受损失
生态系统的功能,大幅度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的良性循环
48、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特点:尺度性、综合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
原则:自然有限,整体优化,特色性,综合性,多样性原则 步骤: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资料收集和景观生态调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分类与制图→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功能区划分→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49、Diamond为保护最大物种多样性提出的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①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
②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分散型要比集中型好(异质的区域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 ③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
④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它们连接起来(花费代价可能较大),也许会明显的改进保护功能。
⑤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 50、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上的指导意义。
Diamond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提出了一个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从而形成了自然保护区圈层结构(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或实验区)的功能区划模式,使其成为现代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基础。
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等三个功能区组成,相互间形成圈层结构。实验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缓冲区——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核心区——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或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